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一直是消费者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一千公里?
许多人觉得理所当然,广告里新车一个接一个地喊出这个数字,仿佛没达到这个里程数,就愧对“电动车”三个字。
但实际情况呢?
这数字背后,对整车设计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电池容量,这究竟该如何取舍?
简单粗暴地塞进一个巨型电池?
很多人这么想,但这真的可行吗?
你得考虑到整车结构啊!
比如想造一辆SUV,高度就必须足够;高度不够,它充其量只是一台跨界旅行车,对吧?
车身高度增加,迎风面积也随之变大,空气动力学效率直线下降,这就像曹操赤壁之战,轻敌冒进,最终导致全盘皆输。
当然,加大电池并非完全不可行。
为了美观,设计师可能会设计更宽的车身,这样既保证了视觉效果,也提供了容纳更大电池组的空间。
但是,成本问题就来了,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棘手问题。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选择了大众ID.3(Pro S五座版)作为实验对象。
这车数据详实,保有量大,学校还有自己的测试车,条件优越。
他们基于对2025年电池能量密度的预测,以105千瓦时电池容量为基础,展开了计算。
这就像诸葛亮草船借箭,精准地预判了未来,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由于ID.3前后桥各配备了一台电机,即使车重增加,能耗却意外地降低了,续航里程也因此提升。
这就像张良用计,以巧妙的策略化解了危机,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精妙的平衡之道。
研究团队设定了一个可调范围,比如轴距正负100毫米,然后软件随机组合参数进行模拟,再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经过多次迭代优化,最终计算出的ID.3最大续航里程约为845公里。
这让人想起鲁班精雕细琢的木工技艺,一丝不苟,只为追求极致的完美。
但这并非故事的结尾。
这845公里的续航里程,空调的使用情况必须纳入考量。
炎炎夏日,25℃的高温,每平方米850瓦的太阳辐射,与寒冷冬季5℃的低温,几乎没有太阳辐射,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夏季开空调,电池容量越大,续航里程越高;反之,电池容量越小,续航里程则越低。
这就像“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那么,为了这微小的续航里程提升,是否值得付出高昂的代价,使用更大的电池(124.95千瓦时)和更大的车身?
这不仅意味着近59%的电池成本增加,能耗也会增加约26%,充电费用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这就好比“竭泽而渔”,虽然短期内获得丰厚的回报,但长远来看,却是得不偿失。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即使经过多次优化,也无法突破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大关,至少在WLTP工况下如此(城市道路环境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就像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结果却并非完美无瑕。
如果要在现有ID.3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续航里程,或许可以使用106.7千瓦时的电池,续航里程可以从519公里提升至756公里。
但这会使车辆偏离最佳状态,无法在各个方面取得完美的平衡。
这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需要在不同因素之间做出权衡。
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盲目追求超长续航里程,如同镜花水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续航里程才是明智之举。
这就像“量体裁衣”,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您认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