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爵和沃尔沃放到一块儿比,别提差多远了。第一季度名爵卖了两万五千多台,卖得还算慢悠悠,增幅13%,听着像挺励志,但你要是和沃尔沃比呢?后者2024年卖了七十多万辆,欧洲单是三十七万辆,俩数字一对比,差距立马显明。销售那叫一个尴尬,我前几个礼拜和一个4S店的销售聊车,他说:名爵现在更像‘小打小闹’,很难和那些成熟品牌比。这话让我觉着有几分道理。
名爵现在的月销目标, MG部门总经理说要突破三万辆,年销达到十八万辆,到2025年实现,看着就像做梦一样。你说,三万辆的月销目标,按现在的发展速度能行吗?从最近的样本数据来看,起码增长得倍增才能达到。而沃尔沃收购以后,并没出现萎缩,反而更稳健,跟吉利当初花了大概120亿人民币买断美系福特,后续投资110亿美元打造的SPA平台有密切关系——这事儿,就像你买了辆二手车,却又花了大笔钱改装,性能和体验直接翻个跟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沃尔沃不仅保留了瑞典总部的独立运营,研发团队和管理层也基本没动,给人稳定且专业的感觉。相比之下,名爵好像是上汽集团的小弟,品牌定位一直像走钢丝,两头不讨好。定位模糊还真是致命伤,既想做家用又跑运动,这两块拼不过专精的对手。你觉得,一个品牌还能兜得转吗?我倒是觉得,定位本身得先定清楚,不能什么都想要,结果啥也不突出。
记得有次客户抱怨名爵的车,和另外一个买了同价位合资车的人对比后说:名爵开起来没合资车稳,内饰也感觉粗糙点。这话虽不中听,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市场反馈和真实体验。这样的差价,技术能撑起来吗?名爵大多数技术资源还是依赖上汽集团主线,没有自己独门武器和核心创新,这也让市场竞争加大。就像做饭,别人的锅里能放多种好料,而你只靠老三样,很难真正俘获胃口。
沃尔沃技术层面,则展示了深厚积累:City Safety系统、Drive-E发动机,这些都是硬核技术。能对吉利开放,也说明双方处于共赢格局。吉利CMA模块化架构和沃尔沃SPA平台的结合,对于提升车型竞争力那是加了油。但这点上名爵就差远了,新能源、智能网联这些领域落后,面子上挂不住。说实话,我原来猜测名爵还能靠性价比挤出一定市场空间,但抛开产品体验不说,用户对技术更新的期待和新体验的渴望现在比以前高多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市场布局也很让人玩味。沃尔沃在欧洲、亚洲布局都有谱,利用吉利渠道和资源拓展得很有章法。而名爵虽然出口成绩不差,搞了多年连续单一品牌出口冠军,但国内市场基础薄弱,经不起自主和合资的双重夹击。你说,靠外销养命,可持续吗?而且名爵在中国的用户基础和忠诚度都不见得有提升。以前我看数据时觉得出口那么强,就能补内销的不足,后来发现根本不对,毕竟销量增长新鲜感没了,日常维护、用户口碑才是王道。
说到供应链和研发,那家伙复杂得像拼积木。名爵和沃尔沃背后的供应链和研发就像厨房里的两个主厨:沃尔沃是那种配料丰富、手艺扎实的主厨,材料都行,流程也标准,每一道菜都不含糊。名爵那边更像临时拼凑的快餐摊,虽然锅碗瓢盆都有,但缺少独特风味和稳定供应的保证,做出来的菜当然不够味。名爵依赖母公司技术,有点像你借别人家的配方做饭,想创新但没法跳脱原有框架。
我想更正下,前面写沃尔沃高端定位坚持得好像特别简单,其实也没那么简单。毕竟吉利接手时,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处理文化融合和品牌认知,某些调整甚至不能暴露太多,否则会伤害老客户感情。这里面细节复杂,(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能速成,过程得一步步走。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上汽不敢给名爵彻底定位?是怕丢失现有市场份额,还是顾忌内外平衡?这背后很可能是企业对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我也没细想过。这种犹豫让品牌很难突破。
沃尔沃给消费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全感和品质感,它像一件厚重的棉衣,买的人心里踏实。而名爵更像轻薄的风衣,时尚是时尚,但天冷风大时显得不够撑场面。你会选哪个?
算个临场小账,假设沃尔沃的百公里成本加保险贷款等全部下来说,可能得多比名爵高出20%-30%(体感、样本有限),但换来的品牌溢价和长期保值率真的高。名爵的保值率大约在45%-55%之间,而沃尔沃则能保持65%以上,这差别对普通买家影响不小。
最后想问,名爵如果要活得更长远,怎样才能跳出当前困局?是不是得先解决定位和核心技术,再说售后和用户心态?还是得破釜沉舟,风险加大?这答案其实我也还在琢磨。倒是沃尔沃每次换代,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但又很鲜活的质感,开上路,脚下有种踏实感。
这两辆车的差异,真就藏在这些细节之间。你说,这样的落差,未来会慢慢缩小吗?还是已经分道扬镳了?我现在倒挺想去4S店感受一下,看看这份沉默背后的故事到底有多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