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早上8点,一列CR400bf-g型复兴号动车组从沈阳北站1号站台驶出,沈白高铁正式进入模拟载客试运行阶段。这算是开通前的最后实战演练,意味着运营进入倒计时。据国铁沈阳局消息,试运行期间完全按照正式标准执行,调度、客运、维修等环节全盘模拟,旨在检验系统适应性和稳定性。通过科学完善运输组织方案,确保运营安全可靠。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这条高铁是“八纵八横”网络的重要区域连接线。全长约4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从沈阳北站延伸至长白山站,途经5个地市州,设置10座车站。线路穿越长白山脉,地质条件复杂,据工程建设报告显示,全线新建隧道85座、桥梁175座,桥隧比高达77%,施工难度相当大。2021年7月开工,2025年5月完成铺轨,工程进度紧凑。
自6月启动联调联试以来,开展了轨道、路基、电力牵引等12项动态检测。累计开行检测列车5193列次,系统功能得到充分优化。7月底开始试运行后,重点进行了运行图参数测试、故障模拟和应急救援演练,全面验证行车组织方案。国铁沈阳局绘制了试运行列车运行图,共安排11.5对列车,采用三种车型分别按350公里/小时、300公里/小时和250公里/小时的速度进行测试,以满足不同车型和速度条件下的运行需求。
开通运营后,旅行时间将显著缩短。据预测,北京朝阳站至长白山站最快4小时33分,比现行时间压缩1小时23分;沈阳北站至长白山站仅需1小时53分,节省1小时31分。这将极大便利沿线居民出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长白山周边经济活力有望被激活,对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和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从专业视角看,沈白高铁的高桥隧比凸显了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铁建设技术成就。但运营后仍面临维护成本和客流平衡等挑战。笔者认为,该项目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东北高铁网络借此得到进一步完善,连接更多节点城市,但实际效益还需通过运营数据来验证。试运行正在持续推进,开通运营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