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每天都在看一些汽车行业的内部数据和销售报告。最近,刚看到一组数字:2025年第40周(也就是9月29日到10月5日),鸿蒙智行的整体交付量超过了10500台。说实话,蛮震惊的。你这不光是单一车型的事儿,而是整体的旗帜。
具体上,问界系列的表现最亮眼——交付了差不多0.76万台车。这里面,问界M9的销量达到了1600台。你知道的,它搭载的是增程和纯电的混合方案,比例是6:1。就是说,绝大部分用户还是偏好增程。这也符合我平时跟销售聊到的:长途出行更安心,而且,大型SUV,尤其是越开越远的家用车,选择增程其实是个理性决定。
再看问界M8,是3300台,比例是5:2——增程占比更接近纯电。这让我想到,同价位的车,我大致估算,纯电续航平均能到400-500公里,但真正能用到这个数字的场景其实很少。大部分人还是担心中途突然没电,别的车可能续航稍长,但安全性、稳定性(这个电池安全我不敢多说,毕竟我也没办法一一验证)让我还是愿意选择增程。你说,我是不是太偏心点,还是增程车其实更实用点。
问界的热度不止于此——问界M7也卖了快1800台,比例相似,主要还是增程占比15:1。这种比例提示我:不少用户依然倾向于长途无忧。而且,市场上听到的用户满意度(NPS)大部分是增程车主的——这不是偶然,毕竟车本身做得不错,电池安全、续航、充电便利都在不断优化(我还记得你说过,电池安全到四个字都能写一篇)。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纯电车还没人说完全放心?可能原因之一,毕竟纯电续航高点,但真到出门,就怕续航焦虑跟着。这点在我之前跟朋友聊天中也常听到:暑假回家,从来不敢只带一充电宝。
好歹,鸿蒙智行纯电车型续航三级达成率还是可以的——大概80%到90%也不多说。安全性是摆在台面上的优势。毕竟,电池安全出问题,影响的不只是车的销量,还有品牌声誉。你记得去年某品牌的爆炸事件吗?虽然这概率极低,但一提起就心头一紧。
再说智界系列,交付也很亮眼——约0.18万台。其中,智界R7交付了1700台,S7是100台,比例虽不高,但也说明他们在逐步复苏。S7的设计,怎么说呢,挺好看的,线条舒服,但我一直觉得,年轻人看,还是缺点灵魂——你知道我在说什么。设计要抓住年轻感,不然买的时候就像买个耐用但不潮的标签。
至于S7想要火,还得等那次垂直换代。我其实挺迷糊,这车到底哪里比之前更吸引年轻人?是不是设计还得再加点我潮我最潮?
享界的表现也不错——交付700台。其中S9T(纯电版本)450台左右,S9是200台。感觉还在爬坡,但我猜,下一步它的销售会逐步上升,尤其是价格策略一调整,销量可能会快一些。我翻了翻我的老笔记,发现他们的定价策略其实挺微妙——
对比同类车,比如说,别的品牌的纯电或增程SUV,差别其实蛮明显的。如A品牌的同价位车源续航都在400公里左右,但价格要高出一截。手里猜测,可能他们的利润空间在某个点卡得死死,不然也不会一直坚持价格战。这也让我意识到,产能和供应链里头的小算盘其实很复杂——就像你在采购牛肉,想买性价比好一点的,但又怕老肉不新鲜。
我还记得,sales说过一句:这车的利润不高,但品牌力带动整体销量——听起来很理所但实际上,中间牵扯出很多博弈:我们要不就是拼价格,要不就是拼品牌。而产能、订单、库存……我觉得都像极了快餐店的调味料放错了比例。
对,突然想到一件事:我刚才翻了下我手机里的图片夹,看到上个月去拍的那辆S9T的细节——后备箱空间还不错,门锁的机械感十足,感觉每次按钥匙开门,都能听到咔哒一下,那声音挺有质感。这个细节其实蛮容易被忽略,但我觉得它在表达一个点:零件的品质,挺重要的。
不过吧,长远来看,谁会在意后备箱的咔哒声?其实很多时候,是消费者对整车的体验感有偏执——包括刹车力度、座椅包裹感、甚至刹车线性,都影响他们的满意度。这些细节,销量能决定,但低调得像空气一样。
你觉得,未来的汽车会变成什么样?就我猜测,可能是服务+智能更重要——像我朋友说的:买车容易,养车难。新技术加持,少掉了很多繁琐,但对供应链的考验也更大。像是,电池材料的稳定性、芯片供应、甚至物流的效率,都是关键。
哎,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件事很奇怪:其实消费者对增程车的偏好,和生产商的布局是不是有关?我一直在想,制造一台长续航的纯电车,成本比增程车要高很多,除非你用大规模采购压低成本。
这点我没怎么细想过,也许还未到必须掉头的阶段,但市场变得更复杂。你问我:那究竟哪个路线会更占上风?我只能说,短期内,增程车更稳一些,毕竟用户体验好了,才能谈长远。
对了,这么琢磨,又想到一个问题:车辆的价值除了续航和性能外,跟品牌认知和服务细节关系更紧密,还真是不假。你怎么觉得?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们还得看看市场怎么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