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堆关于2025年9月份乘用车市场的数据,越看越觉得有点意思。
咱们都说,车市这东西嘛,起起伏伏很正常,但你仔细瞅瞅这两年的走势,那真是挺让人琢磨不透的。
反内卷、降价变少、促销趋于平缓,咋一听像是市场变佛系了,其实水面底下的争斗可一点没消停。
价格战真就消停了吗?
这事儿其实得分两头说。
2025年9月统计下来,降价的车型只有23款,而去年9月可是有36款车在打折促销。
你说是厂商良心发现不想打价格战了?
其实也不是。
现在大多数厂家都知道光靠降价留不住人,得在服务和体验上下工夫。
再说了,新能源车市场促销力度还在10.2%的高位,燃油车更狠,促销高达23.9%。
只是大家不喊口号了,优惠都变成了套路,藏在金融方案、置换补贴、终端谈价里。
你想真正把低价捞到手,没点谈判能力还真不行。
再看这几家厂商的表现,谁能想到吉利、东风日产、小鹏、小米、零跑这些牌子,居然是9月市场上的“逆袭王”。
尤其是国有大厂的自主品牌,像上汽、东风、长安、奇瑞、北汽,人家不声不响地同比增长25%,新一代自主车型也把市场搅得风生水起。
你说中国自主品牌以前总被人说没技术、没设计,现在倒好,新能源浪潮一来,搞得合资品牌有点坐不住了。
咱还得聊聊新能源这块。
你们有没有发现,新能源现在不仅仅是环保的象征,简直成了“消费升级”的代名词。
以前买电动车图啥?
多半是觉得省油,或者摇不上油号。
现在不一样了,纯电A00级和A0级小车成了爆款,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一汽奔腾这些厂家把微型电动车做得花里胡哨,销量蹭蹭往上窜。
今年光是1-9月,A00级批发销量就破120万台,同比增幅59%,你敢信?
以前谁都觉得小电动车不靠谱,如今它带着“老头乐”标签,却成了年轻人和城市通勤族的心头好。
A0级纯电轿车市场也是完全电动化,合资车基本被打得找不到北,这说明啥?
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接受度,已经甩西方国家一条街了。
说到A0级的轿车和SUV,大家注意没有,日系、韩系小型车几乎全军覆没。
以前满大街的飞度、雅力士、K2,怎么这两年消失得无影无踪?
其实原因很简单,咱自主品牌的纯电动和插混,真是卷出了新高度。
合资品牌还在“油电混改”,自主这边已经玩起了高颜值、大空间、智能化,价格还便宜一大截。
你说在中国这个讲究“性价比”的市场,合资能不被淘汰么?
有意思的还不止这些。
再看看轿车和SUV的主战场,A级轿车2025年9月批发量37万台,但却比去年下滑了8%。
为啥?
新能源虽然火,但消费者选车开始精了,不追求大而全,反倒喜欢买合适、能用的。
大众、丰田的燃油车还在挣扎,但市场份额显然被比亚迪们吃掉不少。
大家都在说“新能源替代燃油”,其实不是一刀切,更多是家用和出行需求在细分。
你家要是上下班代步,纯电完全够用;但要是经常自驾长途,油车的安全感还是有市场的。
而说到A级SUV,这才是妥妥的“兵家必争之地”。
今年9月的A级SUV批发高达86万台,同比增长17%,你说这市场多大?
而且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这些车企根本不怕竞争,车型推陈出新,配置卷到爆表,出口还一个劲涨。
说实话,中国SUV能把国外品牌打得只剩下豪华牌子,也算是行业奇迹。
你们有没有发现,B级和C级高端车,现在也不是外资和合资的天下了。
以前咱都觉得宝马、奥迪代表“高级”,现在看看出租车和网约车,各种自主新能源高端轿车和MPV成了主流。
这一波自主品牌高端化,让中国车市彻底翻盘。
B级轿车9月批发36万台,同比还涨了8%,高端车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只是大家口味变了,愿意为智能化、科技感买单。
你说以前谁敢想象,出租车公司会大批采购国产高端电动车?
现在路上一抓一大把。
MPV市场也挺值得玩味。
前几年是GL8一家独大,现在谁还能忽略比亚迪、腾势、传祺MPV的风头?
B级MPV9月批发6.6万台,同比涨了15%,C级MPV更猛,涨幅44%。
不过也别被高增长迷惑,其实整体MPV市场已经从“高增长”慢慢进入“低增长”通道,只是头部品牌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强者恒强,弱者连活下去都难。
讲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觉得车市的变化其实比表面复杂?
没错,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主旋律就是——新能源全面崛起,自主品牌大杀四方,合资苦苦挣扎,豪华外资品牌靠老底吃饭。
你要问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就俩字:理性。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政策刺激,补贴杠杆,产品迭代,再难“骗”大家冲动消费。
新能源车不再是“少数人的玩具”,而是绝大多数家庭的现实选择。
大伙都明白:电动车省钱、智能、环保,关键是实用靠谱。
这里面还有个特别值得思考的点——政策驱动。
2025年大概率会有一波“以旧换新”高潮,刺激了轿车和SUV的更迭需求。
大家都说中国汽车市场“见顶”,但只要政策一发力,需求能瞬间被撬动,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你在美国、欧洲,政策就是个参考;可在中国,政策就是大锤,能砸出个新赛道来。
再说说出口。
你们注意到没有,很多厂家销量漂亮,背后其实是出海业务撑着。
中国车卖到东南亚、拉美、俄罗斯、中东,甚至连欧洲都开始“进攻”了。
以前咱出口都是中低端,现在哪怕高端新能源MPV、SUV也敢卖给老外,这说明啥?
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真不是吹的。
当然,也不能光看喜。
新能源车的促销力度始终维持在高位,这也说明市场还远没到“高枕无忧”的地步。
大家都在烧钱抢市场,后续怎么盈利、怎么服务、怎么解决用户焦虑,其实比销量重要多了。
如果未来动力电池、智能网联这些关键技术还没完全突破,那中国车企也得时刻警惕,被别人卡脖子。
还有,现在的中国车市已经变成“分众化”了。
大城市、二线、三线、农村,大家的消费需求完全不一样。
你要是只盯住某一细分市场,很容易就被淘汰。
微型电动车能在大城市分时租赁、网约车市场爆发,但在低线城市可能还是传统油车更受欢迎。
厂家要是没认清这一点,盲目跟风,迟早会吃亏。
最后想问一句,咱们普通消费者还能占到便宜吗?
我的看法是:越来越难了。
以前只要等等再买,都会有更大优惠;现在厂家都学精了,价格透明,套路增多,就看你会不会挑,会不会砍价。
真想买到好车,光靠价格已经不行了,要看产品力、服务、后续维护成本和保值率。
所以说,2025年9月的车市,其实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市场格局重塑,品牌洗牌,消费者选择日益理性。
大浪淘沙,谁能站到最后?
估计只有那些真正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能抓住用户心思的厂家,才能笑到最后。
未来几年,咱们还能见到更多的变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现在买车,咱们中国人,腰杆子比以前硬多了,选项也更多,底气也更足。
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