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车半个月才发现前挡风或后挡风玻璃上有“测试车”的静电贴残留痕迹,这事儿听上去像是小毛病,结果引出了高管层面的道歉——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和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先后在微博回应并致歉,说这是工厂为做静态评审随机抽检贴上的标识,评审通过后应该去掉,但静电贴留下了隐性痕迹,能用湿毛巾擦掉,公司也已对静电贴做改良处理。
车主先是拍了照片,把那张半透明的、不太明显但能看出字样的残留贴痕发到网上,配着提车时间和使用情况问:我这是新车还是测试车?
有人开始翻保修单、查交付记录,想看看车辆是不是走过测试流程或者涉及二手/试驾车流转。
官方的说明把事情分成两部分:一是工厂质量控制流程里确实会随机抽检下线车辆,用静电贴标识方便检验;二是流程上评审通过后应把贴纸去掉,但一个叫“隐性留痕”的问题产生了,擦拭能去掉,且厂方称已改良贴纸材质,后续抽检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
不少车主并不满足于“能擦掉就没事”。
他们关心的不是贴纸能否清洁,而是贴纸出现说明什么:这车到底有没有走完整的下线交付流程?
有没有多次进出检测线、被多次上报审核?
有没有可能存在试驾、展车与消费者交付混淆的情况?
这些具体的环节,车主希望厂家能更透明。
还有技术角度的细节被拿出来讨论——静电贴为何会留下隐性痕迹?
车窗玻璃的材质、清洗剂使用、贴纸背胶化学成分、贴放时间长短、生产车间环境温湿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残留。
懂点皮毛的消费者把手机拍下放大图,试图从痕迹形态判断是否为普通粘胶残留还是化学反应造成的变色。
社交媒体上的声音分成两类:一部分认为这是小事,贴错或残留能处理,厂方也迅速回应并承诺改良;另一部分觉得这是流程管理和交付规范的问题,担心质量管理之外的细节反映出更深的组织协调问题,尤其当厂方代表高管亲自道歉时,公众会更在意事件背后的系统性因素。
在售后层面,不少4S店和经销商开始把如何清理这类残留写进交付检查清单,客服也接到增多的类似咨询电话:交付前是否会专门检查贴痕?
如果客户提车后发现这种痕迹怎么办?
有店员表示,会提供现场清洁或安排返厂处理,并在交付单上做记录。
从品牌公关来看,高管的公开致歉和解释属于迅速响应的典型做法,但接下来实际落地的动作更关键:技术上更换或改良贴纸、把抽检流程的“去除贴纸”环节强制写入下线SOP、交付前增加可见痕迹检查项、以及把此类情况纳入质量追踪系统,都是车主在讨论中提出的具体改进方向。
消费者在讨论里提到一个现实感受:买车牵涉到个人信任,看到“测试车”三个字,就是一个心理上的警报,哪怕技术上无害,也会让人怀疑交易透明度和车辆历程的清晰度。
多位车主在社群里互相确认提车日、车辆编号和交付流程,形成了一种草根监督的现场事实核验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