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为了换一套旧车的刹车片,去了个不算大的修理店。老板娘一边给我用抹布擦手,一边笑着说:这活儿呢,自己买件料,让我帮你装,价也差不多,反正自己带材料心里踏实。我当时心里一动,心想,这年头,厂家四S店都要三千五起步,自己搞个换车件只要一千多,省得心里总觉得被宰。这事看似简单,但让我心里渐渐开始起了个疑问:为什么同样一套刹车片,价格差这么悬?车子用的部件,有没有哪门子学问我没懂?
话说回来,我去年在调研里随机问了个修理工:这车的配件差价挺明显,有没有啥关系?他笑着摇摇头:主要看渠道,原厂的料啊,有品牌溢价,正规的厂家直供确实贵。我这边心里想:原厂是不是就意味着昂贵?其实成本图景也不简单。像我现在用的这辆车,刹车片在某平台买,粉碎料最低估算(体感,不太准)差不多350元一套,而官方标价大多在1300到1500元之间(估算,样本少,可能偏高)。但摆在我面前的其实是渠道和利润的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关于某品牌刹车片的报价清单:厂家自己卖的直供价大概在80元左右一片,合起来一套也就几百块。可如果你去4S店,拿到的报价就直接飙到一千多。究成本差距在哪?主要还是供应链的关系。原厂配件在制造端就经过层层审核,能保证品质,但也要承担一定的品牌溢价。而很多假货、山寨料在渠道上游就能压得很低,但你用在车上,安全嘛,当然不能光看价格。
想象一下,就像我们居家装修那样,用品牌材料和无牌货,品质、耐用度、甚至用料都完全不同。你觉得一块瓷砖,只要几十块和几百块,买的体验会一样吗?车,也没有什么偏心差别就是这么大。
不过说到这,我得收回来两句:品牌溢价未必总是虚高。车企为了保证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的稳定,也得在某个层面守住成本线,不能只拼低价。还有一些金牌可靠的品牌配件,的确用料实在,安全得放心。只是,绝不意味着你不能在别的渠道找到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个问题:是不是原厂就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吧。有时候,某个配件经过一些厂商微调后,品质还能比原装更好或者更便宜。只是你得有点识别能力,否则一不小心就买到假货或山寨料。有人会告诉你:别怕,官方渠道买最安全。但我觉得,最要懂得懂得辨别渠道的真伪。
现阶段,车修的渠道越变越多。除了4S店之间的竞价,还有第三方维修店、社区修理铺、甚至一些自修的车友群。这种多样的方式其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削弱了4S店那种一锤子买卖的策略。
我想起曾经一朋友的经历:他刚修完一个变速箱,说价格比4S店便宜了差不多一半,技师还告诉他:这里用的料,都是经过正规渠道的。他当时也觉得,能省个几千块,何乐而不为?但他后来因为用料稍差,十个月后变速箱又出问题。那次我就想:到底买的是便宜货,还是便宜但不靠谱?
你看,折腾了半天,价格差异确实太大。维修服务、零部件的渠道、渠道背后的利润链,一旦搞明白,就会发现:别再盲目跟风,心存贪便宜就可能吃亏。平时多留意官方价格表、比较不同渠道的报价,大概能省出不少五六千甚至一万块。
有句话我一直没细想过:是不是厂家自营和非官方的渠道之间,最差的情况就是假货?或者说,某些自营渠道在价格透明度上做得够好?(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知道,很多车型的配件源头其实都差不多,但就是渠道不同,价格天差地别。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品牌推出直销或者官方授权配件,还不必每次都去4S店排队?我估计,未来会越来越多正规渠道把价格逼近到底,也对市场是个好事。
而在我看来,信息差造成的利润转嫁,是个不好的现象。难怪年轻人上网查资料,懂得比以前多了。这不,去年我一个同事,花了不到100块自己换了刹车片,用的货就是非原厂,但用了半年还挺稳的。他们都说:车子安全就行,非要原厂的话你就得多掏钱。是不是?向品牌溢价投的钱,有时候真是用在刀刃上。
说到这,我想问你:你会不会觉得,平时维修的时候,忽略了渠道的重要性?当我在修车现场看着师傅用的工具和操作流程,心里其实挺感慨:很多事情,确实只是渠道和利润在作怪。毕竟,无论多正规,你都得醒醒:车子和生活一样,最重要的还是实在、安心。
其实这个问题,也让我反复思考:是不是我们不再只考虑原厂或非原厂,而是看更开放、更透明的市场生态?那样,价格合理,又能保证质量,也许才是最好的状态。
呵,明天再去问问修理工,修车的中间环节,有没有点我没细想过的内幕?让他猜猜:到底哪步最暴利。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