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崛起,远程表现突出,技术服务双提升

拂晓时分,物流园的大灯还没有熄,运货司机们在惯常的忙碌中像极了一台台准点启动的无人驾驶卡车。刹那间又有点儿像某种巨型机器的零件,为城市的清晨动力总成供能。角落里,几辆崭新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颇为扎眼,涂装反着路灯的冷光──安静、干净、少了油车的愁云,也没了传统柴油味。只听到偶尔的语音播报:电量百分之九十六,请放心上路。得,这货的胆气比司机本人还充足。

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的大幕彻底拉开了。不是一次会议上的漂亮口号,也不止一份销售报表的孤勇冲高,而是全行业的数据共同推着市场“上道”。据今年1~8月全国数据,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突破53.3万辆,同比增长54.6%,渗透率跳到了24.3%。可以说,这不是临门一脚,而是一群人在门板后集体踩油门(准确说,是踩加速踏板)。

新能源商用车那点事儿,只看表面远不够。传统燃油车依旧咬着牙守住阵地,但“三电”(电池、电驱、电控)技术的更新,加上充电/补能网络的急速铺开,把油车的“护城河”冲刷得比老城区的下水道还碎。实际上,新能源商用车的全周期经济性、运营效率和“心宽体胖”(空间大、适配强)都到了可以直面燃油车的档口。专做商用车的人都知道一句话,跑一单活,赚不赚钱数据说了算──在成本账本前,任何偏见都像是老旧的轮胎,终将被换掉。

今年这个高速增长的通道里,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表现有点让对手睡不着觉。1~8月,远程物流车的榜单跳位从第11到第3,坐实了市场“黑马”。单是8月,远程轻型商用车已包揽了轻卡、微卡、小卡、轻客的“全细分市场冠军”,其中远程超级VAN系列连续15个月全国第一,其市占甚至高达60%。轻商市场有一句行话,“能做宽体的吃全场”,如今远程的宽体轻客已成行业天花板。你说市场认可不认可?香港“大黄蜂”的士车队千辆下单,首批已顺利运营,活生生地证明了这一点。

客车领域也别以为只是添头。2025年8月,远程客车销量同比增长137.4%,醇氢电动客车更是在天津、大庆甚至香港云集上路。有意思的是,这一波海外市场比国内还敢“拼单”:2025年上半年,远程的新能源商用车出口量行业第二,同比暴涨372.93%,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老牌市场都出现了“一脸懵”的情绪。以前我们卖童鞋卖衣服,现在这家伙成了卖高科技卡车和客车的,还是“价优物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市场周期的结果,沾了时代红利。真要这么想,大多数只能在红利潮水褪去时,嗷嗷叫喊“看谁没穿裤子”。远程之所以能顶上,不靠运气,更靠三驾马车:技术、产品和生态。先说技术,“醇氢+电动”两条腿走路。醇氢把“补能焦虑”处理得体体面面,能做到全国全场景都“有电可加”;而自研的玄武电池,十年80万公里质保,更能经受住天天拉货、硬咬牙跑的极端工况。这是拿自己的家底在市场桌子上拍牌,不耍嘴皮子。

技术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为成本服务。远程星智H8E能让五年总成本比油车省15.1万,星享V7E能省10万,你要问哪个物流老板心不动?这可是实打实的银子,没人愿意在利润表里自虐。更何况,人家产品线也不是一锅乱炖──重卡、轻卡、客车、所有几乎能跑运输的细分市场,远程都压了一份筹码。从干线到最后一公里,没把自己局限在任何“利基市场”,而是做了“全场景覆盖”的标准答案。油车时代拼的是马力,新能源时代拼的是数据、寿命和服务。

讲到服务,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单靠卖车已经远远不够。谁不希望买了车能一直有人管、遇事能找人说话、换电续租都能少花心思?远程的新生态模型,就是瞅准了用户这根“痛神经”。什么保值购、易租购、车电分离、无忧租,这都成了“入门标配”。围绕新能源车打造运营、管理和金融服务的全链路数字化体系,说白了就是先把用户粘住,然后把他们的运营效率提上去,再让他们觉得自己离不开你。这招,和当年搞智能手机生态的“捆绑”如出一辙。

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崛起,远程表现突出,技术服务双提升-有驾
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崛起,远程表现突出,技术服务双提升-有驾
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崛起,远程表现突出,技术服务双提升-有驾
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崛起,远程表现突出,技术服务双提升-有驾

当然,也有自嘲的时候。每年写行业总结,总免不了有人吐槽:你们这些搞技术的,一定觉得解决了“电池安全”和“成本一致性”,市场就一定站在你这边。但只有一线人知道,市场会不会买账,从来不讲情怀──用户信任成本降低了,服务完善了,运输获利更确定了,他们会毫不犹豫换队。如果有一天司机们再也不抱怨“油价飞天”“配件难买”而开始讨论“充电站分布”“运营数据透明”,这恐怕才是真正的新拐点。

最后,新能源商用车到底是不是一锤定音的胜局?我留个问号。技术再牛、数据再漂亮,市场永远充满逆风与变量。“远程”们能不能抵御行业新玩家、供应链扰动与政策变局,会不会像曾经的“网红品牌”们盛极而衰?新能源技术路线会不会有黑天鹅时刻?未来的赢家,会是脚踏实地的“笨鸟”,还是试图空降的资本快手,这都还未可知。但至少,对于中国商用车而言,当下这场洗牌已经进行到了中盘,观众刚好可以洗净眼睛,看一场更持久的较量。

至于你站在拐点,是选择再观望,还是趁早上牌,却不好妄下断语,只希望下次路过物流园,闻到的不再是呛人的柴油味,而是属于新时代“引擎”的安静和自信。市场这桌牌,永远缺的是冷静而不失胆识的玩家。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