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州市GDP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2.1%。 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全国5%和广东省3.5%的平均水平在全国27个“万亿GDP城市”中也排在末尾。 更让人震惊的是广州的GDP总量被重庆超越失去了多年稳坐的中国经济“第四城”宝座。 这背后一个名字反复被提及广汽集团。
广汽曾经是广州经济的骄傲。 作为本土龙头企业它直接贡献了广州工业产值的近十分之一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百万人。 然而进入2025年广汽销量持续下滑的趋势仍未扭转。 今年一季度广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跌超过18%新能源品牌埃安的增长也明显放缓远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 这种疲软表现正在实实在在地拖累整座城市的经济增速。
相比之下重庆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传统汽车重镇重庆靠赛力斯杀出了一条血路。 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突破250万辆重回全国第一。 其中赛力斯贡献尤为突出其AITO问界系列成为爆款产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从2023年的15%跃升至22%。 这一年赛力斯纳税额突破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100亿元还吸引了华为等科技巨头加大在渝布局。
两座城市两种命运。 一边是支柱企业陷入困境另一边则是新兴势力强势崛起。 问题来了:为什么同为传统车企主导的城市广州没能复制重庆的成功?
先看广汽自身的问题。 它的合资板块广汽本田、广汽丰田过去一直是利润奶牛。 近年来随着日系车整体市场份额萎缩这两家合资企业的销量接连下滑。 2024年数据显示广汽本田全年销量同比下降近20%经销商大面积亏损部分门店甚至关门歇业。 而自主品牌方面传祺多年未能打开高端市场埃安虽然一度冲进新势力销量前三在2025年初已被理想、零跑甩开身位。
广汽在智能化转型上的动作太慢。 当赛力斯牵手华为推出高阶智驾车型时广汽还在纠结要不要自研系统;当比亚迪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时广汽部分主力车型仍需选装。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同样的价格区间里大家宁愿买配置更高、科技感更强的新势力也不愿为“老牌国企”的光环买单。
再来看政策层面的差异。 重庆对赛力斯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从土地审批到融资贷款再到政府采购倾斜地方政府几乎全程护航。 更重要的是重庆抓住了“华为赋能”这一核心变量主动促成赛力斯与华为深度合作并以此为契机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反观广州在广汽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并未展现出同等力度的扶持决心。
有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23年就有团队向广州市相关部门提交过“推动广汽与头部科技公司战略合作”的建议方案迟迟未见实质性推进。 直到2025年初广汽才宣布与滴滴合作开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比行业领先者晚了至少两年。 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在快速迭代的新能源时代足以致命。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人才结构。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重庆汽车产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7%其中智能网联方向占比超过60%。 而广州同期的研发人才增长仅为12%且多数集中在传统机械工程领域。 这意味着即便广汽想发力智能电动赛道也可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供应链体系也在发生变化。 原本围绕广汽构建的珠三角汽配网络正面临外迁压力。 一些 Tier 1 供应商表示由于广汽订单减少、回款周期延长他们不得不将产能转移到客户更稳定的区域比如长三角或成渝地区。 这进一步削弱了本地配套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有意思的是广州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 2025年3月广州市工信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广汽集团加快转型升级”。 文件中提到将设立专项基金、优化置换补贴、加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等内容。 这些政策更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缺乏像重庆那样针对单一企业的精准滴灌式支持。
与此同时广州的竞争对手们并没有停下脚步。 除了重庆的赛力斯之外西安凭借比亚迪基地异军突起2024年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2%;合肥依托蔚来和大众安徽项目整车出口量翻倍增长; even 长沙也在通过博世、大陆等外资企业布局智能驾驶测试场。 在这种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广州若不能迅速扭转广汽的颓势恐怕很难守住现有的经济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广汽并非完全没有反击之力。 埃安品牌仍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出口量同比增长近3倍主要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 此外广汽自研的弹匣电池技术和AEP 3.0纯电平台也获得了业内认可。 问题是这些亮点尚不足以抵消主战场的失守。
还有一个潜在变数是低空经济。 作为国内首个获批“无人驾驶航空器试验区”的城市广州正在大力发展飞行汽车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 广汽集团旗下子公司已参与多个相关项目试图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这毕竟属于前沿探索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反观重庆已经把智能网联汽车做成了城市名片。 2024年重庆举办首届国际智能汽车大会吸引特斯拉、百度Apollo、小鹏等数十家企业参展。 市政府还联合赛力斯成立“重庆智能汽车创新中心”目标三年内孵化50家上下游科技企业。 这种由点及面的产业生态构建能力正是当前广州所欠缺的。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2024年全国汽车百强榜中赛力斯员工平均薪酬涨幅达25%而广汽员工薪酬基本持平。 这反映出企业在扩张期与收缩期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 高薪酬不仅能留住核心骨干还能吸引更多外部人才流入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 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股价累计上涨87%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元;而广汽集团A股股价同期下跌13%H股更是跌破净资产。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未来前景的判断。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广汽。 全球经济下行、消费信心不足、燃油车向电动车切换阵痛期等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挑战。 问题是同样面对这些外部压力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逆势突围有的却节节败退?
或许答案就在于组织机制和战略决断力。 赛力斯原本也是濒临破产的传统车企在引入华为之后进行了彻底的管理重构和技术重塑。 而广汽作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在决策效率、激励机制、容错空间等方面天然存在局限。 这种体制性差异在行业剧变时期会被无限放大。
更有意思的是用户口碑的变化。 翻看各大汽车论坛可以发现“广汽不行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情绪。 很多老车主表示售后服务体验变差维修等待时间变长配件供应不及时。 而赛力斯用户则普遍反映提车速度快、OTA升级频繁、客服响应积极。 品牌形象一旦受损重建需要付出十倍努力。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维度是城市气质。 重庆给人的印象是敢闯敢试、不拘一格这种文化氛围更容易孕育颠覆性创新;而广州则偏向稳健务实讲究按部就班。 在平稳发展时期这是优点在产业革命窗口期可能就会显得过于保守。
如今走在广州街头仍能看到大量悬挂“粤A”牌照的广汽车辆。 它们曾是这座城市的荣耀象征如今却成了提醒人们警惕衰退的现实符号。 而在千里之外的山城一辆辆崭新的问界M9正驶下生产线奔向全国各地。
参考来源 · 1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