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山东怎么就突然成了造车大省?以前一说它,脑袋里都是大葱、煎饼,青岛啤酒,偶尔再扯两句鲁菜。可现在,谁看数据不一惊:今年4月,山东汽车产量23.37万辆,全国第一,上半年已经冲进全国前三,眼瞅着要和广东掰手腕,反超上海。网上一阵调侃:“咱山东不是论亩产大葱吗,现在连汽车都‘吨造’了?”“怕不是把‘老头乐’也算进去了吧?”
大家嘀咕归嘀咕,背后却真是有点意思。山东造车这事靠的是“拼凑”假象,还是产业升级的猛子?是不是真离广东、上海只差一口气?吃瓜群众看热闹,其实这事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先说“老头乐”,它确实在山东有“光辉岁月”。过去,低速电动车遍地,确实数量惊人。你看枣庄、聊城的小厂子,一年下来造出百八十万辆都不新鲜。可别着急下定论。自从国家把路往正规修,低速“老头乐”大片倒下,一批还能折腾的企业学会“变脸”:有的像雷丁,收购了野马汽车,摇身一变高端电动车“新势力”;其余的,不转型的就彻底出局。淘汰赛之下,那些还活着的,早就卷进了比亚迪、吉利这些主流玩家的阵营。现在咱山东排头的数据里,“老头乐”只是历史插曲,主角已经变了。
那山东为啥能在今天突然杀出来?咱不能光看企业,更要看背后的“套路”。山东没强调本土品牌,把路子走成了开放型大“代工厂”——比亚迪、吉利、奇瑞、上汽通用叫来一批,落地就放大招,拼的是产能,不是logo。别小看这思路,这叫“站在巨人肩膀上快跑”。人家有订单、有技术,你有土地和产业链,一拍即合。比亚迪在济南落的产业园,十个月就能量产,生产速度和装配效率能“吊打”不少传统老厂。这种“快准狠”,在全国都排得上号。你新势力造车,说白了不是一家一户玩单打独斗,而是一次全行业大联动。
你问山东为啥能这么玩?答案其实很接地气。首先,山东拥有全国唯一的41个工业大类,零部件配套自己就能供应个七七八八。发动机找潍坊,锂电池去枣庄,轻量化材料让滨州上场,烟台管转向机……你要啥有啥,这叫全链条配套能力。哪怕有大厂来投产,也不怕人家挑三拣四。再加上智能制造也没拉下,啥自动化压铸、一体化生产,济南、青岛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都玩得挺溜,效率高得吓人。一杯奶茶时间,能下线好几辆车。这不就成了“现学现用、现产现供”的样板吗?
再来看政策,山东这几年真能舍得下本。不光省级有补助、地方再叠加、车企搞优惠,算下来有些买车的老百姓能省好几万。连农村市场都布局得明明白白,充电桩下沉到县里、乡镇。很多人说在山东找不到充电桩比找不到大葱都难,这种基建覆盖,彻底扫平大家换电车的心理障碍。你说哪个厂家不愿意来闹腾?能卖,有补贴,还不怕受冷落。谁来你都“铺红毯、开绿灯”,招商模式简单粗暴,效率杠杠的。
你再想想山东本地市场得多大。去年私家车保有量全国第一,光自己消化掉的已经是个天文数字,外溢效应还能辐射北方半边天。企业有饭吃,市场不愁。就算再怎么调侃“山东是富士康,一门心思代工”,但眼下这么干,短期内是最快速起量的办法。
话又说回来,眼看着产量翻番,大家心里总有个疙瘩:光拼“产量”,能出名堂吗?真成“汽车强省”了吗?老百姓最关心还是挣钱、品牌和技术。广东有广汽、比亚迪,上海有上汽、蔚来,这些都是算得上家底的品牌。而山东:“牌子”不是没有,是没啥拿得出手的。你说咱给人代工,利润当然好,岗位也多,可这“价值链”不靠前。说白了,别人贴牌你干活,就是没有“灵魂”的产业升级。
这就像山东白酒,年年出货量不说少,可说到全国知名度,真还不如隔壁贵州的茅台。没有叫得响的“汽车品牌”,山东永远是“生产大省”,成不了“品牌强省”。 想象一下要是某天整车企业决定搬家,或者全球产业链风吹草动,你这样的模式就容易立刻见底儿。
再一哆嗦,技术呢?表面看山东新能源车跑得飞快,充电桩遍地,但底层的“核心技术”还是短板。譬如说,高端电池、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这些都还得靠外地甚至外国。只要没抻直腰板,关节点上就容易被“卡脖子”。不掌握核心,经济上台阶就总有天花板。所以说,现在吹的“井喷”,如果下一波技术升级来临,跑在前头的是谁还不好说呢。
但话又回来,山东这套做法不是没价值。你想想,产业都转型这么快,十年前还全城搞低速电动车,现在就能和广东、上海掰手腕。能做到这个程度,背后考验的是产业组织能力和政府执行力,要说准备不充分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轮胎、轴承、轻量化材料这些高技术配套,山东是真有家底,咱就靠这些往深水区走,发展智能轮胎、传感系统啥的。咱的机会,在于能不能在未来的智能化、电动化方向上继续持续投入,有没有耐心去搞一些突破。

国际化呢?这个才更重要。广东出口全中国最强,山东汽车出口现在还集中在商用车,乘用车想突围,路还很长。只有真正打开海外市场,山东造车这场“逆袭”才算圆满。不然,“产量大省”还是“产量大省”,顶天了就是“全世界的代工厂”——这和当年手机、电视的套路没啥差别。
最后再提一句。所有人都说“山东速度”,但速度归速度,只有彻底具备品牌影响力、核心技术实力、国际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做到有“后劲”——不然开头猛,结尾难保不泄气。在中国新能源车下一阶段的淘汰赛里,山东要是能跨过技术和品牌这两道坎,才算把这波机会吃得干净。
要不说“后劲”这词准呢?现在是山东产量后劲大,等哪天品牌、技术、全球市场都做起来了,才是真正的“山东后劲”。否则,几组漂亮的数据,看着亮眼,用起来就像泡沫,戳一戳还得落地。
别着急下结论。谁都不知道新能源车的最后赢家是谁,山东这口气能不能长久,就看下一步,能不能真把牌子做响,把技术做深,把世界市场搞明白。说到底,一场新时代“南北争霸”,才刚开始。
-END-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