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聊理想汽车,这个牌子前两年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家里有娃的都说它是“奶爸神车”,销量也是蹭蹭往上涨,一度被看作是新造车势力里最稳当、最会赚钱的那个。
可最近这大半年,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了。
去年老板李想还雄心勃勃地喊出个大目标,说2025年要卖掉160万辆车,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但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今年都过去大半了,从1月到8月,理想总共才卖了26万多辆,不仅离目标差得十万八千里,跟去年同期比,销量还往下掉了8.6%。
更吓人的是,最近两个月,销量跟去年比直接是暴跌了四成。
这一下,大家都有点看不懂了,那个曾经的“优等生”到底是怎么了?
有人说它学蔚来,开始不计成本地烧钱了。
但要是咱们往深里看,会发现问题的根子可能更复杂,理想似乎是得了一种“富贵病”,在自己还没真正站稳脚跟的时候,就急着去模仿行业老大特斯拉,结果把自己给带到沟里去了。
咱们先看看理想的模仿对象,特斯拉和它的老板马斯克,那是什么样的存在。
马斯克现在的心思,早就已经不在单纯造车这件事情上了,他整天琢磨的是人工智能、是机器人、是上火星。
对他来说,汽车可能只是他实现人工智能宏伟蓝图的一个载体。
你看他2024年的计划,光是投在人工智能上的钱就超过100亿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他的规划里,特斯拉未来压根就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企业。
为了这个大目标,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砍掉大家期待已久的、更便宜的Model 2项目,也可以因为理念不合让公司的高管走人。
至于推出新车,那更是慢悠悠的,Model 3上市快十年了,整个家族才添了几个新成员,那个Model YL,说白了就是把原来的车稍微拉长了一点,连大的改动都懒得做。
马斯克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他有底气。
特斯拉是全球电动车的领头羊,家大业大,有足够的钱和品牌影响力去支撑他追逐更遥远的梦想。
理想的李想显然也看到了这条路,也想成为那个站在未来科技顶端的人。
于是,他也给理想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到2030年,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口号喊出来了,钱也得跟上。
在2025年超过100亿的研发预算里,有60亿,也就是整整六成,都要投给人工智能。
这决心不可谓不大。
但是,理想的家底,真的能撑起这么大的梦想吗?
这就好比一个刚解决温饱问题,手头有点余钱的家庭,看到隔壁的亿万富翁在玩古董字画,觉得自己也行,就把买米买面的钱都拿去搞收藏了,结果可想而知。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理想最根本的产品——汽车本身,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当研发的重心和大部分资金都偏向了遥远的人工智能,那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硬件上,投入自然就少了。
大家本来都盼着2025年的新款L系列能有什么惊艳的升级,结果等来的只是加了个激光雷达、换了几个车身颜色这样的小打小闹。
消费者最关心的核心短板,比如电池续航、增程器的效率,几乎没什么改进。
你看看同价位的竞争对手,比如智己LS6,人家早就用上了先进的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飞快,配上一块66度的电池,纯电模式下能跑450公里。
再回头看看理想L6,一块36.8度的电池,纯电续航只有212公里,这差距已经不是一点半点了,简直就像是新款智能手机和好几年前的老款手机在比续航。
还有那个作为理想看家本领的增程器,1.5T的发动机热效率是40.5%,这个数据放在前两年还算不错,但现在行业技术进步太快,这个水平已经算不上领先了。
再说说理想全力押注的智能驾驶。
就算勒紧裤腰带把钱都砸进去,这条赛道也不好走。
衡量智能驾驶系统背后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云端算力,简单说就是后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理想的算力是13 EFLOPS,而华为已经达到了45 EFLOPS,特斯拉更是高达100 EFLOPS,差距非常明显。
更关键的是,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是卖给很多家车企的,目前已经有23个合作品牌,研发成本可以由大家一起分摊。
而理想呢?
只能自己一家扛下所有的研发费用,这压力可想而知。
更糟糕的是,最近理想自动驾驶团队的三位核心技术大牛相继离职,这对于一个正在奋力追赶的项目来说,打击是相当大的。
而且,整个行业对于自动驾驶的热情似乎也在降温,一些事故的发生和专业测评的结果,让很多消费者开始意识到,真正完全可靠的自动驾驶离我们还很远,监管也越来越严。
在这个时候,理想把宝都押在AI上,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除了技术路线,理想在产品设计上也想学特斯拉,结果也学偏了。
特斯拉有个很厉害的理念叫“第一性原理”,就是不被现有的条条框框束缚,从最根本的物理规律出发去设计产品。
所以我们看到了造型奇特但风阻很低的Model Y,还有那个用不锈钢造的、像来自外太空的赛博皮卡。
这些设计虽然争议很大,但特斯拉凭借强大的品牌光环,硬是让很多人接受了,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潮流。
理想也想这么玩,在纯电MPV车型MEGA上,为了追求极致的低风阻,设计了一个非常前卫的“子弹头”造型。
本以为能引领一波科技风潮,没想到却遭到了大量网友的吐槽和恶搞,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另一款SUV车型i8,也因为过度追求流线型,被很多人说看起来根本不像一台SUV。
问题就在于,理想没有特斯拉那样的“试错资本”,特斯拉的品牌号召力能为它的前卫设计兜底,而理想作为一个挑战者,每一步都需要走得更稳。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在L系列车型上,理想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套娃”设计。
从L6到L9,几款不同价位的车,外观和内饰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不仔细看车尾的数字都分不出来。
这样做虽然可以节省设计和生产成本,但也让消费者失去了新鲜感和升级的欲望。
这种做法,本质上还是因为资源有限,当大量的精力被投入到AI研发中后,在传统的设计创新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说到底,理想现在遇到的困境,根源在于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和特斯拉之间的体量差距。
特斯拉一年的营业收入是理想的五倍,而且除了卖车,它还有社交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其他业务可以赚钱,来支撑它向人工智能公司的转型。
而理想呢?
它的主营业务——卖车,还远没有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
中国的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用李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出一次牌,同行就要出两次牌”。
在这样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战场上,把最宝贵的研发资源大规模地投入到一个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领域,那么在产品更新、市场营销这些关键环节上,就难免会出现疏漏。
所以,问题不在于人工智能该不该投,而在于投得太早了,比例也太高了。
对于现在的理想来说,首要任务应该是集中精力,把产品本身做好,在电池、增程器、设计这些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地方拿出实实在在的进步,先把销量和营收稳住。
只有先在眼前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才有资本去谈论那个关于人工智能的遥远梦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