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车在海外的定价思路我倒是琢磨了很久。最近跟一个做出口的同事闲聊,他说:你别看国内卖五六万、十几万的,到海外,定价至少翻倍,运输、关税、认证啥的都算上,基本没法赚太多。这话有点扎心,但是,事实摆在眼前——零跑B10国内才不到10万,去欧洲得卖到25万人民币左右,涨幅足足超过一倍半。
这价格差背后有不少硬因素。比如研发过程中,国产车型往往先保证国内合规,标准体系从国标起步,到了欧洲就得重新做欧标测试,这环节钱花得不算少。再像供应链,在国内,核心零部件厂商集中,物流也方便,但输出到海外,零部件供应链不仅要对接海外供应商,有时候还有替换,也导致成本上撑。供应链博弈,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说到这个,我想起之前和一家欧洲经销商交流时,他吐槽中国车价格的确高。不过他补充一句:你们车的智能化和配置让咱们荷包肉疼,但买的人还是挺多。比起同价位的本地品牌,国产新能源车有时配置够厚道,实操中也顶得住,这点倒是值得认可。就拿零跑B10来说,相比欧洲同价位的紧凑级EV,零跑车里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算是亮点。虽然软件体验上还有待改进,但硬件配置给了他们个挺大的加分。
我这人嘴不饶人,不长记性。上次写类似话题,夸国产车智能化牛,很多读者留言,说说得太理想,别忘了国产车质量跟不上,老外开得心慌。说到这里,我也得稍稍收回点之前的国产新能源车全面杀入国际市场就是高质量保证的言论。毕竟,每个市场用户需求和使用环境差别大,国内的工况与欧洲、日韩或北美的使用场景无法简单复制,这影响了产品可靠性和售价合理性。零跑的B10虽然定位全球车,但实际还得看后续质保和售后表现—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趣的是,价格上差异大,但零跑的出口销量却非常给力。一位零跑经销商告诉我:老外真不是光图便宜,买就买这智能配备和续航,厂家给市场的优惠也比较有诚意。我心算了一下,海外销售模式和国内有显著区别,合计各种税费和物流成本,B10在海外卖到25万人民币,扣掉经销商利润和各种费用,厂家实际拿到的净收入可能跟国内10万元差不多。算是一种价格保护策略,既守住利润,也防止被当成低价货卖。
对比一下,小鹏G9国内24万左右,卖到海外近50万,这幅度几乎翻倍。那你问,为啥差别那么大?一方面是品牌力还没完全建立,二是多了本地化采购和认证成本。据我猜测(样本少别当真),海外市场对快充标准和安全标准有些细节要求,是国产车研发成本大的隐形杀手,想省那块投入可能导致上市延迟,压根没得选。
说到研发,想用个生活里的比喻,大家理解可能更轻松。研发一个海外卖的车型,就像盖一座高级别墅。国内市场是你自己家地盘,地基和材料都熟悉;一旦跨到海外,就是异地造房,强制换材料、找新工人、还得听当地建设规范,施工也更慢、成本更高,最后房子虽然看着差不多,账单却多了好几倍钱。
我前几天刚翻了翻自己的相册,相片里那次去零跑工厂时,那车间工人一边组装一边笑说:出口的车,质量得更严格,现场检测比国内都还要多三四道工序。听着真让人有点‘唉,搞研发这活儿,就是烧钱又伤神’的感觉。工人朋友的话也提醒我,厂家会在海外车型身上投入更多资源,这不仅是卖贵,更多是为了防止国外用户用车遇到质量问题,再来找麻烦。
聊远了点,回到销售市场。零跑已经拿下3万台出口销量,这在新势力里算是标杆。但对比下,比亚迪和蔚来这种头部品牌,虽然海外价格高,销量却没有零跑那么扎实,原因很可能是渠道建设和价格策略不够接地气。零跑可能更懂轻资产打法,利用本地合作和灵活价格抢占市场,然后再逐步完善售后网络和服务体验。
提句问题跟你聊聊:你觉得,同价位的新能源汽车里,买车时价格与配置/智能化体验,哪个对你而言更重要?在我看来,海外买家似乎正在慢慢接受高于国内两倍的价格,只要值得,价格并不是唯一门槛。
猜测一个没细想过的点——零跑未来会不会考虑开发专门为海外定制的简配车型?也许通过降低部分功能和硬件成本,平衡价格与利润率,这样既能保持竞争力,又不至于让用户被宰感觉过重。这条路听起来像不少国产车企海外布局的必经之路,但现在还没看到成熟案例。
中国新能源车的出海,才刚开始。价格到底该怎么稳住,质量该怎么提高,消费者到底愿不愿意长期买单,这都是个很复杂的课题。也许得待几年后,才见真章。眼下,坐等看零跑和其他新势力们,能在海外市场整出怎样的花样来。你有啥亲身体验或者听闻的海外新能源用车感受?咱们聊聊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