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话题挺热的,不少人都在讨论新款的问界M7,特别是它的底盘。
有种说法流传开来,说这新M7的底盘,基本上就是直接把更高级别的问界M9那套东西给搬过来了,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连改都懒得改”的下放。
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是在说厂家走了个捷径,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到底是技术普及带来的福利,还是一种精明的成本控制手段?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用大白话来好好聊聊,看看这套所谓的“M9同款底盘”装在新M7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给我们的驾乘体验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套底盘到底好在哪。
宣传里提到了很多听着就很高深的名词,比如“全铝合金前双叉臂和后五连杆悬挂”。
说白了,这就好比一个人的骨架关节。
我们常见的普通家用轿车,很多用的是麦弗逊式前悬挂,可以理解成一个简单的支撑结构,成本低,够用。
而“双叉臂”就不一样了,它像是用上下两个A字形的臂膀来抓住车轮,结构更复杂,支撑性也更强。
好处就是在转弯的时候,它能让车轮尽可能地保持与地面垂直,抓地力更好,车身姿态也更稳,不容易侧倾。
而后悬挂的“五连杆”就更讲究了,它用了五根杆件来精确定位车轮,既能保证车辆在直行时的舒适性,又能在过弯时提供足够的支撑。
这套组合拳,以前基本上是四五十万以上的豪华品牌车型才会配备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悬挂部件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料。
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最直接的就是“轻”。
车轮和悬挂这些部件,专业上叫“簧下质量”,它们越轻,悬挂的反应速度就越快。
打个比方,你穿着沉重的铁靴子跑步,脚下遇到一个小石子都会把你硌得很难受;但如果你换上一双轻便的跑鞋,反应就灵活多了,能轻松地迈过去。
车也是一个道理,更轻的悬挂能更快地处理路面的颠簸,传递到车厢里的震动自然就少了,乘坐起来也就更舒服。
所以,单从硬件的底子来看,新M7这次确实是给足了诚意。
光有好的“骨架”还不够,还得有能屈能伸的“肌肉”,这就是宣传里说的“双腔空气悬挂”和“CDC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
传统的汽车弹簧,出厂时调校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要么偏软图舒服,开快了就容易晃;要么偏硬图操控,过个减速带就感觉很颠。
空气悬挂用一个可充放气的气囊代替了传统弹簧,这就实现了软硬和高低的可调节。
而“双腔”比普通的“单腔”更高级,它的调节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能实现的软硬变化也更细腻。
CDC减震器则是一个反应极快的“智能缓冲器”,它能根据路况和驾驶风格,在一秒钟内调整上百次自身的软硬程度。
当你在平路上巡航时,它俩就变得柔软,过滤掉细碎的震动,让你感觉像坐在船上一样平稳;当你需要紧急变道或者刹车时,它们又会瞬间变硬,撑住车身,减少侧倾和“点头”现象,给人很强的信心。
这套系统还能让车身高度在80毫米的范围内进行五档调节,无论是想降低车身提升高速稳定性,还是想升高车身通过一些烂路,都能轻松应对。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你说的这些硬件,确实和M9上的一样啊,这不还是证明了是直接‘下放’吗?”从硬件结构上看,确实如此。
但如果我们的理解只停留在硬件层面,那就小看现在的造车技术,特别是华为这样科技公司的玩法了。
如今的汽车,硬件决定了它的性能上限,而软件和算法,则决定了它在日常使用中能发挥出多少潜力,以及体验好不好。
这才是新M7底盘真正的精髓所在。
这里就要提到华为的几项核心技术了。
首先是它的智能驾驶系统(ADS)。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一个辅助驾驶的系统,怎么会和底盘扯上关系?
关系可大了。
传统的自适应悬挂,是你车轮压到坑了,传感器感知到震动,然后才告诉减震器“快调整”,这是一种“马后炮”式的被动调节,总会慢那么一点点。
而华为的玩法是“预判”。
ADS系统通过车头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就像是给车装上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在几十米外就提前扫描到路面的情况,比如前方有个减速带。
它会把这个信息提前传递给底盘控制系统,底盘系统就会指挥空气悬挂和CDC减震器提前做好准备,“嘿,哥几个,前面有坎儿,准备好,等会儿轮子压上去的时候给我变软点,过去了再立刻恢复。”这样一来,就从被动地接受冲击,变成了主动地去化解冲击,那种“如履平地”的感觉就是这么来的。
其次是华为的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DATS)。
这个系统可以说是行车安全的“守护神”。
我们都知道,车辆在湿滑路面或者冰雪路面上容易打滑失控。
传统的车身稳定系统(ESP),是在车轮已经开始打滑之后,通过对打滑的车轮进行刹车来纠正车身。
这个过程虽然有效,但体验上会感觉比较突兀,车身会有明显的顿挫感。
而DATS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它通过传感器以极高的频率监测每个车轮的转速和抓地力,一旦发现某个车轮有将要打滑的趋势,它不是去踩刹车,而是瞬间、精准地调整电机的动力输出,把动力分配给那些还有抓地力的轮子。
这个过程非常顺滑,驾驶员几乎感觉不到,但车辆已经被稳稳地控制住了。
发布会上演示的那种一边是柏油路、一边是湿滑路面的“对开路面”起步,普通车很容易就原地打转或者甩尾,而搭载DATS的M7却能稳稳地直线前进,这就是算法的力量。
官方数据说能把打滑风险降低六成以上,这对于雨雪天气多的地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最后,一个叫华为xMotion的数字底盘平台,把上面说的所有东西都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协同作战的整体。
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大脑,统一指挥着感知系统、动力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
比如在高速上不幸发生前轮爆胎,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紧急情况。
xMotion能在零点几秒内就判断出状况,立刻联动扭矩控制系统和刹车系统,通过给另一侧车轮施加精准的动力和制动力,强行把即将失控的车身“拽”回来,保证车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为驾驶员赢得宝贵的反应时间和处置空间。
还有那个76.6公里/小时的麋鹿测试成绩,对于这么大的一台SUV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水平,这背后依靠的也正是整个底盘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智能、快速协同响应。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
新问界M7的底盘,并不能简单地用“下放”或者“懒得改”来形容。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技术平台的共享和智能化升级。
华为将旗舰车型上经过验证的优秀硬件平台拿过来,让M7有了一个很高的物理基础,这本身就是让利于消费者的好事。
但更重要的是,华为利用自身在软件、算法和系统整合上的强大优势,为这套硬件注入了“灵魂”,让它变得更聪明、更主动、更安全。
这恰恰体现了一种新的造车理念,即硬件是基础,软件才是决定最终体验的核心。
这非但不是偷懒,反而是一种更高效率、更高维度的造车方式,也是我们中国品牌在技术上自信和领先的一种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