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公布Q1营收193.35亿美元时,市场一片哗然——这个数字不仅低于预期,更创下12年来最大跌幅。曾经引领电动车革命的巨头,为何突然陷入增长泥潭?是产品力下滑、技术承诺落空,还是价格战反噬?答案或许藏在消费者逐渐冷却的热情中。
“老面孔”失宠:审美疲劳与国产新势力的崛起
Model 3和Model Y仍是特斯拉的销量支柱,但这两款车型已分别上市8年和5年。在电动车设计日新月异的今天,特斯拉的缓慢迭代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反观中国新势力:小米SU7以“保时捷同款”轿跑设计刷屏社交网络,蔚来ET5的“第二起居室”理念直击家庭需求。
更致命的是技术差距。国产车型标配的激光雷达、8295芯片、城市NOA功能,在特斯拉FSD入华仍无时间表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诱人。财报中一个细节暴露了危机: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国多次降价,却未能引发竞争对手跟进——这意味着其产品护城河正在消失。
马斯克的“画饼”困境:技术承诺与落地延迟
从“年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到“Robotaxi明年量产”,马斯克的承诺总像地平线——看似触手可及却永远无法到达。原定8月发布的Robotaxi延期至10月,FSD中国落地仍卡在监管审批。这种“技术跳票”模式正在消耗市场耐心:Q1净利润同比暴跌42%,华尔街开始质疑AI故事能否支撑估值。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内部报告曾预警Robotaxi商业化的三大障碍:监管壁垒、回报周期漫长、海外市场拓展困难。但当投资者追问细节时,马斯克的回应是“建议亲自体验FSD”——用体验代替数据,恰似用愿景代替财报。
降价反噬:价格战如何摧毁品牌溢价
14.6%的汽车毛利率,创下特斯拉历史新低。为保住销量,马斯克祭出“0首付+0利息”组合拳,却引发连锁反应:北美Model 3车主抗议“新车比二手车便宜”,欧洲消费者因关税犹豫下单,中国车主抱怨“买特斯拉不再有面子”。
价格战最残酷的真相在于:一旦品牌溢价消失,就很难再回来。当比亚迪仰望U8定价百万仍被抢购时,特斯拉却陷入“越降价越卖不动”的怪圈。二季度储能业务收入翻倍证明,市场更愿意为确定性买单,而非持续打折的“过气明星”。
未来出路:重拾信任还是押注AI?
特斯拉站在十字路口:短期需要Roadster等新车型挽回消费者,长期依赖FSD和Robotaxi撑起万亿市值。但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扎实的基本面,再炫酷的技术故事都是空中楼阁。
当马斯克强调“特斯拉是AI公司”时,或许该重温乔布斯的忠告:“真正的科技公司,必须学会把产品放在PPT前面。”对于投资者而言,比FSD版本号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何时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钱包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