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魏老板最近又开始整活了,说汽车圈要出自己的恒大。
讲真,这不叫爆料,这叫剧透。
就像你看一部悬疑片,凶手脑门上就差贴个二维码,扫出来是“我是凶手”,其他人还在那装模作样地分析线索。魏老板就是那个实在看不下去,直接把二维码拍你脸上的大哥。
他说这话,不是在预测未来,他是在给现在把脉。他指的也不是某一家企业,而是一种瘟疫,一种叫“恒大模式”的瘟疫,已经从房地产的ICU,悄悄传染到了新能源车的KTV。
你以为房地产和新能源车是两个物种?一个是钢筋水泥的重资产猛男,一个是电池代码的科技宅男?错。DNA都快一样了。
打开那些新势力的周报月报,是不是有一种十年前看房产中介朋友圈的既视感?“本周销冠!”、“恭喜X总喜提爱车!”、“XX市销量遥遥领先!”。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我一个在地产圈里被炼成油渣的中年人,看到这些榜单,第一反应不是“牛逼”,而是“数据洗了多少水?”。
当年房地产火的时候,做空调的、卖家电的、搞牛奶的,都跑来盖房子,好像只要有地,就能印钱。现在呢?做手机的、搞家电的、甚至做PPT的,都跑来造车,好像只要有电池,就能改变世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韭菜换个地儿长,但割韭菜的镰刀,还是那一把。
更骚的是商业模式。地产那套“账期换利润”的潜规则,现在在汽车圈玩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什么叫账期?我欠你钱,但我就是不给,我拿你的钱去扩大再生产,等我赚了钱再分你一点汤。在汽车圈就是,我压着供应商的货款,压着经销商的返利,用你们的钱来打价格战,来搞研发,来发财报。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所以你看到,很多品牌就像夏天的冰棍,看着挺硬,太阳一晒,化得比谁都快。合创、威马、高合,前一天还在发布会上讲情怀,后一天老板就喜提“被执行人”套餐。这不叫商业失败,这叫“商业模式”的必然。他们不是在造车,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大型的“金融炼金术”,只不过最后炸炉了而已。
这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是“奶瓶经济”。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的奶瓶是土地财政,地方靠卖地续命。现在新能源车的奶瓶,是政策补贴。讲个笑话,当年为了骗补贴,有车企能把同一块电池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申报。有的更绝,直接造个空壳车,电机都没有,就敢说自己是新能源。这不叫产业升级,这叫会计学奇迹。
许家印老师的恒大汽车,更是把这套“房地产思维造车”演绎到了极致。他在全国圈了上万亩地,说是要造车,结果呢?车没造几辆,地全都抵押给银行套现了。这哪是造车,这是在修仙小说里搞“阵法”,以大地为基,以政策为引,吸纳天地灵气(银行贷款)于一身,企图白日飞升。结果灵气没控制好,走火入魔,直接原地爆炸。
你说这种玩法,是不是典中典?
现在市场终端的逻辑,更是把地产过剩时代的剧本一字不差地抄了一遍。
上面压指标,下面就得死扛。车企为了财报好看,为了股价坚挺,疯狂给经销商压库存。经销商的仓库里车满得都快能玩俄罗斯方块了,但没办法,为了拿到返利,为了不被踢出局,只能含泪吃下。
然后呢?然后就开始了“我疯起来连自己都骗”的表演。经销商自己花钱给没卖出去的车上牌、买保险,伪造成“已售”,好让车企的数据好看一点。这些上好牌的“零公里二手车”,就像压缩毛巾,平时看不出来,一进市场这盆水,哗一下全给你现出原形。它们在抖音上低价甩卖,甚至出口到海外,里程表上那个刺眼的“0”仿佛在嘲笑这场荒诞的戏剧。
经销商赚到钱了吗?放屁。大部分都在亏钱,他们已经不是销售渠道了,他们是车企的表外融资工具,是价格战的炮灰。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看这种事就觉得特别魔幻。我们总说弯道超车,以为换个赛道就能领先。结果呢?我们只是在新的赛道上,用更快的速度,重复昨天的错误。出厂就算销量,出厂就算销量。这和当年开发商把房子卖给自己的施工队,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
当然,国家肯定不希望新能源车走上房地产的老路。毕竟,房子不会跑,关起门来怎么玩都是内部矛盾。但车子能跑,能出口创汇,这是国运之战,是面子也是里子,输不起。
但现实很骨感。我们天天吹嘘中国新能源车全球第一,一看数据,全球市场772万辆,我们自己内部消化了527万辆,占了快七成。剩下的海外市场,我们只啃下来了31万辆。真实存在感只有4%。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们不是在出海,我们是在“出海口”搞团建。
所以,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不是因为大家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因为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国内的利润空间已经比刀片还薄,唯一的希望就是冲出去,到海外去搞“闪电战”。
可现在国家的态度也变了,开始提“反内卷”,开始约束账期。这风向,像不像当年给房地产划的“三道红线”?那味道,太冲了。
所以,接下来的牌局会非常非常难看。当潮水退去,当融资的奶瓶被拿走,很多品牌的底裤都会被冲掉。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
首先,买车。别信那些花里胡哨的PPT和发布会。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那些没有几十年造车沉淀,靠资本和故事堆起来的品牌,你买的可能不是车,是一个随时会“烂尾”的期货。有人预测最后国内只会剩下不到5家车企,那被淘汰的几十家,你的车坏了找谁修?系统升级找谁做?可能最后只能找你楼下修电动车的大爷。
其次,别把这个行业想得太神圣。它和所有行业一样,充满了投机、泡沫和人性的贪婪。当一个行业被捧成“战略产业”的时候,每一个地方都想搞个工厂,结果就是产能严重过剩。当年美国底特律怎么死的?就是被过剩的产能和工厂拖垮的。我们正在重蹈覆辙。这帮人就不能干点正事吗?!
最后,从投资角度看。别听那些所谓的“首席经济学家”瞎忽悠。我总记得那位堪称行业冥灯的“首席”,他去恒大,恒大暴雷;他喊“现在不买新能源,相当于20年前不买房子”,结果新能源股价腰斩。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判断失误了,这是一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一种“道诡异仙”里的因果律武器。
所以,魏老板说的“恒大时刻”,不是危言耸听。它是一个警钟。
高杠杆、高库存、低利润、政策市……这些标签,昨天贴在房地产身上,今天就贴在了新能源车身上。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不是某个行业崩了,而是我们总在用同样的姿势,在不同的坑里反复摔倒。
所以最后能活下来几家?有人说5家。我说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活下来的那家,一定是最会搞玄学、最会讲故事、也最会压榨供应链的那一个。技术?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自动驾驶技术再牛逼也没用。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