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在华遇困:销量下滑背后的转型阵痛与自救

销量与利润的双重滑坡

2025年开年,梅赛德斯-奔驰在华市场遭遇“倒春寒”。4月销量仅3.7万辆,较3月骤降1.58万辆;第一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滑7%至52.92万辆,中国市场贡献15.28万辆,同比减少10% 。销量萎缩直接冲击利润,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缩水42.8%至17.31亿欧元,营收下滑7.4%至332.24亿欧元 。这不仅是短期波动,更是品牌长期战略与市场变革脱节的缩影。

经销商网络:从扩张到收缩的阵痛

奔驰曾以“渠道扩张”换市场,2012年至2023年经销商数量从不足50家激增至700余家,销量增长近4倍 。但如今,过度扩张反成负担:门店内卷导致价格倾轧,部分车型终端优惠超17万元,燃油车六折、新能源车五折的“腰斩式降价”频现 。2025年,奔驰计划削减超百家低效经销商,优化网络结构,并启动首轮裁员(销售体系占比最高) 。这一“断臂求生”的举措,折射出燃油车时代规模红利的终结。

奔驰在华遇困:销量下滑背后的转型阵痛与自救-有驾

新能源转型:技术路线与市场节奏的错位

奔驰的电动化之路充满波折。2019年推出的EQC因续航短、品控问题遇冷,上市9个月销量仅1211辆 。后续EQ系列虽扩充至EQA、EQE等车型,但2024年全球纯电销量仍同比下滑23%至18.5万辆,中国市场渗透率不足23% 。核心问题在于“油改电”策略的局限——EQC最小离地间隙仅144mm,电池安全性存疑;EQS等高端车型定价超百万,智能化体验落后于国产新势力 。更致命的是,自研MB.OS系统进度滞后,纯电CLA的投产时间推迟4个月,暴露转型执行力不足 。

奔驰在华遇困:销量下滑背后的转型阵痛与自救-有驾

质量与信任危机:品牌溢价逐渐瓦解

频繁的召回与投诉加剧用户信任流失。2024年奔驰在华发起超10次召回,涉及120万辆车,涵盖软件、制动系统等关键领域;2025年仅半月内就有4宗召回 。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奔驰相关投诉量居高不下,30岁以下高端消费者首选比例从五年前的28%骤降至15% 。曾经“奢华可靠”的标签,在价格战与品控问题中逐渐褪色。

奔驰在华遇困:销量下滑背后的转型阵痛与自救-有驾

自救之路:聚焦本土化与产品重塑

面对困境,奔驰加速调整策略:

精简产品线:停产A级掀背车,紧凑型车型从7款减至4款,聚焦高利润的CLA、GLC等车型 ;

强化本土研发:新一代E级搭载高通8295芯片与中国团队主导的L2+智驾系统;纯电CLA将引入国内智驾供应商,实现城市领航功能 ;

加速电动化:未来三年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覆盖纯电、插混,计划2027年国产电动车零部件本土化率达80% 。

奔驰在华遇困:销量下滑背后的转型阵痛与自救-有驾

挑战与未来:重塑品牌非一日之功

奔驰的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新能源产品竞争力不足、智能化与国产新势力的差距、经销商网络重构的阵痛。但其在华的“本土化反击”已迈出关键一步——从技术合作到研发下沉,试图以更灵活的姿态应对市场变化。尽管重返巅峰难度巨大,但通过聚焦核心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奔驰或能在豪华车洗牌中守住基本盘。

销量下滑与利润缩水只是表象,奔驰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重拾消费者对“豪华”的信任。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这家百年车企需要的不仅是战略调整,更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快速响应。未来的豪华车市场,没有“躺赢”的神话,唯有创新与变革才是生存之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