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撂下一句狠话:这场关乎国运的新能源汽车大战,压根就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场我们输不起的生死局。
很多人以为,我们搞新能源汽车,是为了环保,为了弯道超车。格局小了,兄弟们。这事的根子,得从咱们国家地图上的一根“生命线”说起。
你把地图放大,看看咱们的石油进口路线,特别是那条必经之路——马六甲海峡。那地方,窄得跟村里的小路似的,偏偏全世界超过一半的油轮都得从那儿挤过去。说句不好听的,万一哪天有个风吹草动,人家只要在那儿设个卡,咱们东部沿海无数工厂的机器,就得立马趴窝。咱们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自家油田里的产出却少得可怜,人均储量连世界平均水平的零头都不到。这就好比一个饭量惊人的壮汉,每天的口粮却捏在别人手里,人家今天心情好给你多吃两口,明天不高兴了,你就得饿肚子。
这滋味,咱们一百多年前就尝过了。想当年大清朝,不是没有煤,山西的煤堆成了山,可南方的工厂就是用不上。为啥?运不过去。反观人家英国,伯明翰的工厂旁边就是煤矿,工业革命的炉火烧得比谁都旺,这才有了“日不落帝国”。后来美国人玩明白了,靠着本土廉价石油和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把英国人踹下了王座。你看,从煤炭到石油,谁掌握了便宜又好用的能源,谁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扛把子。
我们错过了煤炭,也错过了石油,难道还要错过电?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救世主,一切都得自己动手。所以,你才会看到那些匪夷所思的“世纪工程”。比如那个叫“特高压”的玩意儿。很多人想不通,修那些高耸入云的电塔,成本比用火车运煤高多了,图啥呢?这问题问得,就像在问一个下棋的高手,为啥要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落子。因为人家看到的,是几十步之后的棋局。
我们不运煤,我们运“电”。在新疆、在内蒙,那些风吹日晒的戈壁滩,过去是鸟不拉屎的地方,现在成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宝库。我们直接在西部把这些清洁能源变成电,再通过特高压电网,瞬间送到千里之外的上海、广州。原本需要几天几夜的能源运输,现在十几分钟搞定。这不仅仅是快,更是把能源的命脉,牢牢地攥回了自己手里。
有了这稳定又便宜的“电”,新能源汽车这盘大棋才算真正活了。我们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能把电池做到白菜价的“卷王”,还有一群打了鸡血一样的新势力车企,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玩出了花。可以说,在电动化的上半场,我们凭着一股子闯劲,确实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但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
上半场我们是靠电池和市场规模赢的,但下半场的智能化竞赛,人家美国人早就布好了局。你车里的那块最聪明的芯片,算你路线、给你放歌、帮你躲避危险的“大脑”,很可能来自英伟达;你用的车载系统,底层代码可能还是谷歌的。这感觉熟悉不?像不像当年我们的手机,除了华为,大家都得乖乖用高通的芯片和谷歌的安卓系统?
这种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盖了一栋豪宅,结果发现地基和房本都在别人手里。人家随时可以断你的水电,甚至把你赶出去。华为的遭遇,就是给我们敲响的最响亮的一记警钟。我们不能永远只当一个“组装厂”,满足于把别人的东西拼在一起,然后贴上自己的牌子。
所以,这场国运之战的真正核心,不是我们造出了多少辆电动车,卖到了多少个国家。而是我们能否在这场惨烈的技术绞杀中,建立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神经系统”——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智能生态。这很难,堪比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但这是唯一的活路。
有人说,我们这是在豪赌。没错,赌的就是未来几十年的国运。对手很强大,无论是德国日本这些老牌汽车强国,还是手握核心技术的美国,谁都不会轻易让我们赢得这场比赛。
但回头看看,从解决能源命脉的特高压,到如今奋力一搏的新能源汽车,我们不一直都在下着这样惊心动魄的棋吗?这一局,我们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因为这赌局的另一头,是一个我们期待了百年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