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传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既兴奋又有些焦虑的消息:全固态电池似乎真的要来了。
孚能科技已经向机器人公司交付了固态电池的样品进行测试,而广汽埃安更是直接给出了时间表,宣称旗下的昊铂品牌车型将在2025年,也就是明年,正式用上这种被誉为“下一代”的电池技术。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名词,它可能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五年、十年要开什么样的车,以及我们的用车生活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全固态电池到底神在哪?
它真的有那么大能耐,能让开了几十年燃油车的车主们,在不久的将来感到后悔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用大白话聊聊,这个“全固态电池”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其实原理不复杂,我们可以把它和现在普遍使用的锂电池做个对比。
现在的锂电池,内部结构有点像一个装满了果汁的袋子,正负极材料浸泡在一种叫做“电解液”的液体里。
能量就是通过离子在这片液体里来回游动实现的。
但这种液体有两个天生的毛病,一是它易燃,在极端情况下,比如受到猛烈撞击或者内部短路,就容易引发热失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能源车自燃。
二是它在低温下会变得很粘稠,影响离子的活动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电动车一到冬天续航里程就大打折扣的原因。
而全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就是把这个“液体果汁”给换掉了,换成了一片固体的材料,比如一种特殊的陶瓷片或者高分子聚合物。
别小看这“液”变“固”的一小步,它带来的却是整个电池性能的巨大飞跃。
首先,最核心的改变就是安全性。
没有了易燃的电解液,电池起火的根源就被掐断了。
中科院的专家欧阳明高院士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固态电解质就像是给电池穿上了一层“防火盔甲”。
即使用钢针去刺穿它,它也不会像传统锂电池那样瞬间起火燃烧,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
这对于每一个把家人安危放在第一位的车主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其次,是续航和充电能力的革命性提升。
因为固体电解质的密度更高,结构更稳定,它允许电池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正负极材料,同时还能把电池做得更薄、更轻。
省下来的空间和重量,就可以用来装载更多的电量。
这就好比原来一个背包只能装五瓶水,现在换了个设计巧妙的新背包,同样大小却能装下十瓶水。
反映到车上,就是续航里程的成倍增长。
目前,我们对电动车的续航焦虑普遍存在,跑个长途总要提前规划好充电桩。
但根据像比亚迪等企业公布的技术展望,未来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充电十几分钟,续航超过一千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途只需要像进服务区买杯咖啡的时间,车辆就能恢复大部分续航,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而且,它还专治北方的“冬季续航恐惧症”,由于固体材料对温度不那么敏感,即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天气里,电池性能也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让北方车主也能在冬天坦然地开着暖风出行。
技术上的突破,最终会传导到我们的经济账本上。
五年后,当固态电池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普及时,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用车成本对比,可能会发生戏剧性的反转。
现在很多人觉得燃油车技术成熟,维修保养方便。
但这个“方便”是建立在燃油车庞大的保有量和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上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这个基础正在被动摇。
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是,一些相对小众或已经停产的燃油车,现在找个原厂的火花塞、滤芯都开始变得困难,价格也水涨船高。
可以预见,五年之后,随着各大车企将研发和生产重心全面转向电动化,燃油车相关的零部件供应链会进一步萎缩。
到时候,给一台燃油车换个变速箱或者维修发动机,可能真的要面临“配件比车贵”的窘境。
我们已经看到,像宝马、奔驰这样的一线豪华品牌的4S店,都开始纷纷开辟专区销售新能源车,甚至有的展厅直接改成了蔚来等新势力的展示空间,这就是市场最真实的风向标。
与此相对的,是电动车,尤其是搭载了固TAI电池的电动车,其后期持有成本的优势会愈发明显。
首先是保险费用。
目前电动车的保费普遍高于同价位的燃油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池组成本高,且存在一定的自燃风险,保险公司需要覆盖这种潜在的高额赔付。
但当固态电池把自燃风险降到极低,并且电池寿命能达到上百万公里时,保险公司评估的风险系数自然会大大降低,保费下调将是必然趋势。
其次是二手车市场。
现在大家总说电动车不保值,三年亏一半是常态。
这背后的逻辑,和当年的功能机很像。
当智能手机出现后,谁还会高价去买一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诺基亚呢?
同理,当续航更长、充电更快、安全性更高的固态电池汽车成为市场主流后,那些搭载着“上一代”液态电池技术的车辆,其在二手市场的吸引力必然会大幅下降。
而固态电池汽车,则有望凭借其技术代差和更长的电池寿命,打破电动车不保值的魔咒,甚至在保值率上反超同期的燃油车。
当然,很多人会纠结,既然固态电池这么好,那我是现在买车,还是再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毕竟,任何新技术在推广初期,价格都不会便宜。
业界普遍预测,第一批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售价可能在三十万元以上,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是,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技术发展。
参考宁德时代的预测,到2030年,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降低到与现有液态锂电池相当的水平,只高出大约20%。
这个降本速度,和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智能手机普及过程如出一辙。
十多年前,一台智能手机动辄四五千元,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而短短几年后,性能优越的千元机就已经遍地开花。
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必然会带来成本的快速下降。
而且,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在以惊人的“中国速度”铺开,到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超充网络覆盖率预计将达到95%,充电的便利性正在无限接近加油。
总而言之,全固态电池的装车倒计时,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升级,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它正在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电动汽车存在的安全、续航和补能三大核心痛点。
当有一天,我们开车上路,发现加油站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集充电、休息、社交于一体的能源服务站;当我们发现给燃油车做一次大保养的费用,已经远远超过电动车一年的电费时,或许就能真正体会到,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深刻的改变。
对于那些坚守“燃油情怀”的车主而言,未来要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日渐高昂的油价,还有那张可能会让他们叹息不已的维修账单。
时代的方向盘,正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转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