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Ultra销售策略急转弯:高开低走背后的市场警示录

当一款新车从"上市即爆单"到"四个月遇冷",需要多长时间?小米SU7 Ultra用实际表现给出了答案。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高端电动车型,如今正面临销售体系的重大调整——专属的UltraMaster团队解散,销售权全面开放。这背后,是2.3万锁单数据与当前平静期的鲜明对比,更是新能源车市残酷竞争的真实写照。

小米SU7Ultra销售策略急转弯:高开低走背后的市场警示录-有驾

独立销售体系瓦解:从UltraMaster到全员分销

小米汽车曾为SU7 Ultra打造了一套独立的销售体系,名为UltraMaster的专属团队只负责这一款车型,甚至拥有独立的销售后台系统。这种模式在行业并不罕见,极氪的光辉事业部、蔚来的ET9专属顾问都是类似案例。然而上市仅四个月,小米就迅速调整策略:除少数重点门店外,SU7 Ultra销售权已开放给所有小米汽车销售,原有的UltraMaster则"降级"为需要兼顾多款车型的高级销售。

以华东某市为例,调整前有十余位UltraMaster,调整后仅留存两位。这种快速转向,与SU7 Ultra的市场表现直接相关。尽管官方数据显示其锁单量超2.3万辆,7月底已交付1.26万辆,但新增订单已明显放缓。从爆单到平静期,小米只用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这个转折。

小米SU7Ultra销售策略急转弯:高开低走背后的市场警示录-有驾

策略失误三重暴击:预判、定位与舆情管理

市场预判的偏差首当其冲。金融机构曾预测SU7 Ultra 2025年交付量约3万辆,2026年达4万辆,但现实是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容量可能被高估。更关键的是产品定位争议,碳纤维机盖挖孔设计等细节引发"伪豪华"质疑,直接削弱了车型的溢价能力。

舆情管理的失控则加速了困境。马力限制、高速车祸等负面事件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导致SU7 Ultra的"情绪价值"快速蒸发。有销售反馈称,5月中旬相关舆情已直接影响终端,"车卖不出去了"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出现大定用户放弃提车的情况。

小米SU7Ultra销售策略急转弯:高开低走背后的市场警示录-有驾

新势力必修课:销售体系动态校准机制

SU7 Ultra的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规律:销售资源配置必须与市场表现动态匹配。对于月销2000辆以下的高端车型,轻量级专属团队更为合适;舆情响应窗口期应控制在72小时内;考核指标也需要弹性设计,比如保留UltraMaster的专项激励而非直接"降级"。

小米的快速调整虽然展现了灵活性,但也反映出前期规划的不足。当技术参数不再是唯一卖点,新势力需要更精准地把握产品生命周期与销售体系的绑定关系。SU7 Ultra的销售策略急转弯,或许正是这个年轻品牌交出的又一笔学费。

小米汽车的启示录:没有永远的爆款,只有精准的运营

SU7 Ultra的高开低走给行业带来三点警示:高端电动车存在明显的"热度半衰期";销售投入必须与产品生命周期强绑定;舆情管理应纳入销量KPI体系。当最初的狂热退去,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豪华认知,将成为所有新势力的共同课题。小米的这次调整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市场竞争的起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