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企集体 “重仓” 中国!千亿投资背后藏着怎样的野心?

在 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Hildegard Müller)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超过六成的德国车企打算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这一消息瞬间在汽车行业掀起了波澜。德国车企做出这一决策,实则源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是其精心布局的长远战略考量。

德国车企集体 “重仓” 中国!千亿投资背后藏着怎样的野心?-有驾

投资规模与方向

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德国汽车企业,均有计划在中国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投资重点将集中于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等关键领域。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明确表示将提升在华产能,从长期规划来看,80% 的车企打算维持或扩大在华生产规模。以大众汽车为例,其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车企,在中国已拥有成熟的生产体系。为顺应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大众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一方面用于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加强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加大在华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升级,提升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投资原因剖析

(一)庞大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乘用车销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尽管当前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 132 辆,与德国的 581 辆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这意味着中国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对中高端汽车的需求日益旺盛,德国车企凭借其品牌优势与技术底蕴,看好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拓展份额的机会。

(二)产业生态与技术协同

中国在汽车产业领域已构建起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拥有大量的技术创新企业与高素质人才。德国车企扩大在华投资,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产业资源,与本土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速自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程。例如,宝马与中国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长期合作,确保了其新能源车型的电池供应稳定性与技术先进性。

(三)政策环境利好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投资的政策,如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简化投资审批流程等,为德国车企在华投资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的购车补贴、充电桩建设补贴等政策,不仅刺激了消费市场,也为车企的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了支持。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 VDA 主席穆勒时也表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希望德国汽车企业把握机遇,坚定投资中国的信心。

对中德汽车产业的影响

(一)对德国车企自身发展

通过扩大在华投资,德国车企能够更深入地实施 “在中国,为中国” 的本土化战略,紧密贴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精准开展车型设计与产品研发工作。这有助于德国车企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挽回因中国本土品牌崛起而有所下滑的市场份额。乘联会数据显示,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 2021 年的 22.3% 下滑至 2024 年的 17.6%,加大投资有助于德国车企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同时,利用中国的产业优势,德国车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将在中国市场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反哺到全球业务中。

(二)对中国汽车产业

德国车企扩大投资,不仅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还会引入成熟的管理经验,助力中国汽车产业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管理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德国车企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将加速技术融合与创新,推动产业整体升级。例如,奔驰与比亚迪合资成立腾势汽车,双方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了腾势品牌的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此外,德国车企的投资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进一步繁荣。

德国车企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度,这一战略抉择背后,是对中国庞大汽车消费市场的看好、对先进技术合作机遇的把握,以及对中国利好政策环境的积极响应。这一趋势不仅将重塑中德汽车产业格局,还将为双方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引领双方合作朝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推动中德汽车产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峰。那么,你认为这一系列投资举措会率先在哪些细分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