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创新尝试引发热议。其旗舰车型小米SU7 Ultra在最新版本更新中对动力系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最高可达1548匹的最大马力进行了硬件级锁定,并新增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机制。该机制要求车主必须在官方指定赛道完成达标圈速测试,才能解锁全部动力潜能,否则车辆只能以约900匹马力的“受限模式”运行。
这一举措在高端电动车用户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车主反映车辆性能表现与宣传预期存在显著落差,赛道考核门槛过高且缺乏透明度,部分极限驾驶场景下动力输出受限还带来了安全隐患。部分车主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赛道测试失败经历,直指“百万级超跑被人为降格为大玩具”。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于昨日发布官方致歉声明,承认在功能设计和用户沟通上存在不足。声明中表示已紧急暂停排位模式的版本推送,并成立专项小组优化动力解锁机制。小米汽车联合创始人王川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将重新评估赛道考核标准,并计划推出基于日常驾驶场景的多维度性能评估体系。
多位汽车评测机构负责人指出,这种通过软件限制硬件性能的做法在行业内尚属首次。虽然初衷是引导安全驾驶,但执行方式过于激进,反映了智能汽车时代车企在技术权限与用户权益之间的平衡难题。有法律专家提醒,若动力限制影响车辆核心使用价值,车主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权益。
小米方面在致歉声明中承诺,将在一个月内推出改进版动力管理系统,并为首批车主提供免费赛道培训课程。同时透露正在研发基于V2X车路协同技术的动态性能调节方案,未来可根据路况实时调整动力输出,既保障安全又释放性能。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智能汽车“软件定义硬件”模式的双刃剑效应。随着汽车逐渐成为移动智能终端,车企对车辆控制权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人车关系。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信任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所有智能汽车品牌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