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车企 6 月战报发布,激荡起伏的上半年过去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 2025 年的上半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 1 月休整、2 月春节后以价格战为号角开启新一轮竞争,随后小米、问界展现各自所在市场的统治力,吉利银河对比亚迪紧追不舍并上调全年销量目标,新势力智驾小视频引发讨论等等,常规动作仍在进行。
但今年也有许多变化,譬如监管机构的存在感变强,频繁规范行业行为,尤其是对辅助驾驶相关;又譬如补能赛道迎来变局,宁德时代大举布局换电,进入乘用车换电领域……
2025 年上半年无论是价格战还是智驾战,都曾被按下暂停键,由前两年的亢奋暂时回归冷静。但也不乏观点认为,这只是一时的收敛,等风头一过,一切照旧。
这或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抑或是体现淘汰赛残酷的一角。
而在这半年里,只看单一事件选出赢家很简单,从销量、业绩、受关注度等方面出发都有答案,甚至在对辅助驾驶的规范下,消费者也是赢家,但世界并非单一且静止的,从全局来看,大家都有各自的晦暗,难分胜负。
人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和走向各有看法,相较于此,我们希望能用 5 个关键词,概括并记录这半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
24 万
不妨从离我们最近的事说起。
6 月 26 日,小米汽车第二款车 YU7 上市,售价 25.35-32.99 万元。
小米 YU7 延续并超越小米 SU7 上市时的表现,在 18 小时内收获 24 万份锁单,即便人们对小米汽车的号召力有一定心理准备,仍然被夸张的数字所震撼。
从今年年初基本确定小米汽车将推出一款纯电 SUV 开始,小米 YU7 就成为了车企共同警惕的对象。
于是我们看到,小米 YU7 上市那天上午,智界宣布从 6 月 27 日起至 7 月 31 日,全系提供现金补贴 2 万元,相当于车价直降 2 万元。
至此,小米 YU7 理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智界 R7 增程版售价 22.98-29.98 万元,智界 R7 纯电版售价 23.98-31.98 万元,而纯电轿车智界 S7 则为 20.98-29.98 万元。
这被认为是智界选择通过降价,来避免和小米 YU7 的直接竞争,打出价格优势。
智界在小米 YU7 上市前率先出招,其他车企也早有准备。
和小米 SU7 上市后一样,小米 YU7 上市不到 2 天的时间,就有不少消费者产生退单或转买其他品牌车型的想法,不少品牌抓住消费者害怕损失的心理,纷纷推出报销小米 YU7 定金的政策,试图截胡小米。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对策,而在消费者端,小米 YU7 带来的或许是进入后期大众阶段,用户需求的觉醒。
在小米的两款车上,消费者在性价比之外,还展现出了对科技含量、情绪价值等综合条件的渴求,选择众多的中国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参数堆砌,品牌力和技术含量的双剑合璧,或将成为新风潮。
首先在定位上为新车找到优势区间,或许是蔚小理接下来要推出的乐道 L90、小鹏 G7、理想 i6 的破局之道。
「车圈恒大」
如果说 6 月是小米 YU7 的 6 月,是因为它狂扫市场、出圈效应明显,那么 6 月 11 日汽车行业共同承诺将会把支付账期控制在 60 天内的举措,同样引得全社会关注。
实际上,这件事更像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引起国家层面关注后的自我约束,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5 月份抛下的炸弹,是让「内卷式竞争」这场战争达至高潮的导火索。
5 月 23 日,魏建军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炮轰:「汽车行业的恒大已经存在,只是没爆而已!」
一石惊起千层浪,对谁是「车圈恒大」的讨论与争议一直持续到 6 月 6 日至 6 月 7 日的 2025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达到顶峰。
用当下流行的网络流行词来形容,这个论坛是车企高管「活人感」最重的时候,大量犀利观点被输出,隔空喊话不在少数。
6 月 6 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在四点倡议中提到:「抵制阴阳,反对拉踩;四是打击造谣。」同一天,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比亚迪坚持长期主义,我们不会拉踩同行。」
两位在公众面前活跃的高管同时表态,这被认为是对魏建军「车圈恒大」论与部分舆论猜测的回应。
但就在第二天,6 月 7 日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将魏建军比作行业「吹哨人」,并在发言中明里暗里将矛头指向比亚迪。
譬如「去年重庆论坛抛出了牌桌论,今年抛出了拉踩论、又蠢又坏论,这算不算贼喊捉贼?」就在 2024 年重庆论坛,李云飞称「有人把牌打出来了,你能跟就跟,跟不了就过」;
又譬如,杨学良表示吉利对比亚迪常压油箱所测结果与长城一致,并被认为暗指比亚迪「以卷为荣」,将汽车行业「带向邪路」。
对此,李云飞 6 月 8 日在微博上表示比亚迪使用常压油箱合法合规,并指出吉利在 2018-2023 年的「多款PHEV车型也采用了常压油箱方案」。
随后,李云飞相关微博被删除,各方对此事回归缄默,直至 6 月 11 日发出支付账期承诺,在此期间还穿插着监管机构、国家媒体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多次点名。
繁华表象之下,是中国汽车行业持续走低的利润率,也是对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的损害,甚至消费者也可能会波及其中。
智驾刹车
眼看有一定成熟度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到了需要修剪枝丫以保健康成长的时候,2025 年上半年,监管机构加强了行业规范。
以 4-6 月为例,这三个月分别有关于电池安全、车门把手安全,以及重点抽查舆论关注度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车型的新规推出。
但要说监管机构在今年上半年影响最大的动作,还得是辅助驾驶。
3 月 29 日的小米 SU7 事故在 4 月发酵成社会热点事件,有观点将问题指向「智驾宣传」,一时间人们对「智驾」的不信任更甚,车企聚焦宣传主被动安全以及 L3 级架构。
正当人们争论品牌辅助驾驶能力与宣传效果差异时,4 月 16 日晚 7 点工信部官网发布《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但就在此半小时前,一张关于该会议更详尽内容的聊天截图早已疯传。
这份聊天截图中提到的会议决策显示,监管机构对智驾相关的规定达到前所未有的严厉程度,包括禁止使用「智驾」「代客泊车」「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名词、禁止使用「脱手」「脱眼」等描述、收紧 OTA 审查、禁止用户公测等内容。
一时间,中国辅助驾驶领域从年初轰轰烈烈的「全民智驾」变为集体噤声,辅助驾驶这一往年热点缺席 2025 上海车展话题列表,之后便是一个多月的 OTA 静默期,直至 5 月 12 日华为乾崑智驾发布升级预告,乌云才慢慢散去。
即便如此,头部新势力对辅助驾驶的追求并未放慢脚步,理想的 VLA、蔚来的 NWM、华为的 ADS4.0 陆续登台,竞逐新一轮的辅助驾驶第一梯队头衔。
只是相较以往,主动安全相关传播更多、在用词上也更为克制了。
辅助驾驶这一区分新能源汽车层级之一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愈发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并且也被认为是转向具身智能领域重要优势,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必然不能放弃,但也是时候回归务实、冷静了。
换电变局
以行业赛道这个大点来看,2025 年上半年迎来巨变的不只是辅助驾驶,补能领域中的换电赛道也是。
2025 年 1 月 18 日,宁德时代发布既可用于商用车、亦可用于乘用车的「巧克力换电块」,并在 3 月 17 日晚与蔚来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投资蔚来能源不超过 25 亿元人民币、萤火虫后续车型导入巧克力换电标准和网络。
对于号召力与资金充足的宁德时代而言,巧克力换电展现出了可观成长速度。
从巧克力换电块发布到 6 月 30 日,满打满算不到 5 个半月时间,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站已经进驻全国 27 个城市,并且的 5、6 月连续两个月建站数量破百。
而在适用车型方面,巧克力换电目前已与 6 大车企集团合作 20 款车型,7 月将在重庆冲刺交付 1000 台换电车型目标。
作为动力电池巨头的宁德时代从幕后走到台前,巧克力换电从诞生之始就是开放生态的模式,覆盖范围广泛,它和蔚来的存在共同形成统一换电标准的希望,缓解人们对换电标准不一致的担忧。
5-6 月份建站速度证明,若市场能如宁德时代预期,其年内建成 1000 座换电站、3 年内建成 1 万座换电站的目标并非遥望,量的铺开更有利于在制定标准时占据主动权。
而对于蔚来而言,或许是订单增长速度未达预期,并且在四季度盈利目标下需节省开支,蔚来通过「加电合伙人」政策降低资金压力,但被指建设速度不如从前;
同时,蔚来在过去两年与吉利、长安等多个品牌签订换电车型合作战略,但始终未有相关合作车型落地消息。
当动力电池巨头大举入局,并以开放生态快速在市场成长,最终宁德时代和蔚来两家走换电赛道的企业,能实现互利互惠吗?
大六座厮杀
在新能源汽车中型 SUV 市场被小米点燃、辅助驾驶传播走向克制、换电赛道重磅玩家加入等几个战场之外,新能源大六座市场的厮杀刚刚结束上半场。
2025 年上半年,深蓝 S09、领克 900 陆续推出,直指问界 M9、理想 L9 的下位及错位竞争,试图在大六座 SUV 市场分一杯羹。
面对虎视眈眈的后来者,即便是统治力如问界 M9、理想 L9,也分别在上半年迎来年度改款,加量不加价,且问界通过 M8 进一步扩大统治力。
而根据懂车帝数据显示,28.99 万起的领克 900,截至 5 月份上市 3 个月的共售出 9041台新车,而 22.99 万起的深蓝 S09,在上市的两个月共售出 2478 台新车。
它们对大六座市场的挑战是否成功,还未能下定数。
大六座成为热门市场,2025 年一季度大六座 SUV 销量同比激增 127%,这背后和中国家庭结构以及消费观念变化有关。
国家统计局 2025 年 1 月发布的数据称,中国多孩家庭占比达 18.7%,较 2020 年提高 9.2 个百分点;
J.D.Power 2025 中国消费者调研结果则表明,30-45 岁的中产家庭对空间舒适性的权重从 2020 年的 23% 提升至 2025 年的 41%。
这些家庭需要更大的车,新能源汽车行业看到了这一需求,于是在对增程技术的运用、从百万豪车下放的舒适性功能、冰箱彩电大沙发以及智能化等基础上,以相比同级燃油车有更高的性价比打动这部分用户。
与此同时,SUV 即便在架构上与轿车一致,但却能够以更大的空间、更昂扬的姿态给出更高的定价,为车企所青睐。
于是我们看到,即便是在 2025 年下半年,大六座 SUV 的推陈出新将源源不断。乐道的 L90、理想的 i 系列、小鹏的 G01、极氪的 9X 等等,不同定位、不同风格、不同价位,人人都想将筷子伸进碟子里。
最终会有多少车企能吃到肉?恐怕还是得由市场说了算。
写在最后
在这起伏不断、热点频发的上半年,如果一定要给标题的问题一个答案,那么争议最小的答案或许是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在上半年有一定的负面消息被报道并传播,但无论是在品牌关注度,还是互联网主流声音对小米汽车的评价上,以及最重要的订单,小米汽车都有突出表现。
小米汽车的成功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2024 年上半年一众高管对雷军下场亲自做自媒体的模仿现有成效,已经证明了这点。
当然,中国汽车当下还处在变革之中,一切都尚未有定数,但我们相信坚持自研的企业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