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

老张上个月给我打电话那会儿,声音听着有点慌。

他说带儿子去万达,孩子在车里睡着了,本来想着让娃多睡会儿,自己上楼取个快递。结果刚走到电梯口,手机就开始疯狂震——“检测到车内生命体征”,还配了个红色感叹号。当时他腿都软了,以为车里进了什么人。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跑回去一看,小家伙睡得正香,连姿势都没换。

这事儿要搁我以前那辆车,压根不会有这种功能。但老张这台星越L,熄火后那套毫米波雷达还在工作,据说能持续8小时。我后来专门研究了下,0.2米的移动幅度都能抓到,功耗也就日行灯那点电。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最开始吸引我的倒不是这些安全配置。

提车那天,销售小哥在那儿演示车机,什么“400毫秒响应”“龍鷹一号芯片8个TOPS”,我当时就觉得,又是一堆参数轰炸。真正打动我的,是后来跑高架的时候,我边开车边说“打电话给老婆”,然后又说“不,取消,发微信”,整个过程没卡顿,切歌、调空调、回消息,行云流水的。魅族那套Flyme Auto确实有点东西。

CDC悬架这玩意儿,我一开始也没当回事。什么每秒100次调节阻尼,听着就像是厂家吹牛用的数字。直到有次走国道,路况比较差,车速80左右,我能明显感觉到底盘在“主动思考”——过减速带那瞬间,先是快速下沉化解冲击,紧接着又把车身托起来,动作特别连贯。我媳妇在副驾睡着了,全程没醒。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发动机这块嘛,坊间说法挺多的。有人说博格华纳那个涡轮是关键,有人觉得是350bar高压直喷的功劳。我就记得1800转的时候扭矩就上来了,市区跟车基本不用深踩油门。238匹放在这个级别,也不算夸张。油耗倒是让我有点意外,跑了一箱油下来,表显7.8升,跟官方宣传的7.7差不太多。

千里眼那个功能,说实话有点让人不适应。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有天晚上11点多,我在书房加班,突然想起白天好像车窗没关。拿手机一看,不光能调画面角度,连车牌都看得清清楚楚。虽然挺方便的,但总觉得有种被监控的感觉。不过转念一想,小区最近剐蹭挺多,这功能也算是多一层保障吧。邻居李哥的车被刮了,人家就是靠这个找到肇事车的。

说到智能驾驶,HWA这套系统我用了两个月了。

刚开始真不敢用,130的时速让电脑开车?我可不想上社会新闻。但跑长途实在太累,咬咬牙试了一次。5个雷达加8个摄像头,前面210米范围内的情况基本都能掌握。变道这事儿它处理得比我还谨慎,打完灯会先看后车,确认安全才动,整个过程3秒左右。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不过它也不是万能的。上周遇到大雾,系统直接罢工了,屏幕上弹出“请接管”。那一刻你会明白,这些辅助功能说到底还是辅助,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

音响倒是个隐藏惊喜。10声道的Infinity,720瓦功率,这些参数我本来不太在意。但有次导航播报的时候,提示音是从头枕传出来的,音乐没断,也不会很突兀。这种细节设计,多少能看出厂家是真的在琢磨用车场景,而不是瞎堆配置。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前两天车又推了个OTA升级,新增了露营模式。我琢磨着,开星越L去露营的人应该不多吧?但反正能升级总是好事。15分钟就搞定了,也没影响用车。听说能升级90多个ECU,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老张后来又跟我聊起那个生命监测。他说查了下资料,准确率99.5%,还有0.5%的误报。我问他担心吗,他笑着说:“总比没有强。”

开车这么多年,我慢慢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参数能量化,但安全永远没有绝对。就像AEB系统宣传的“60公里时速完全避免碰撞”,这个“完全”在现实里永远要打折扣的。路况、天气、对方车速,哪个因素都可能影响结果。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前天在小区门口,碰到一个车主,开的也是星越L。他问我这车怎么样,我想了想说:“配置挺实在,该有的都有,但也别指望它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

他愣了一下,我又补了句:“不过在这个价位,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星越L车主凌晨3点发现:熄火8小时后,车内毫米波雷达仍在工作,每0.2米的生命体移动都逃不过它的监测-有驾

可能这就是星越L的定位吧——用看得见的配置,尽可能降低看不见的风险。至于值不值,开上一段时间,自己心里就有数了。反正我现在每次熄火下车,都会习惯性看一眼手机,确认那个监测系统的状态。

这算是一种依赖,还是一种安心?我也说不清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