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停车场的灯管闪烁不停,铺在水泥地上的光影像一条条断裂的统计曲线。冷风灌进衣领,我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一串密密麻麻的数据表。9月第1周,新能源SUV销量榜,一路向下,七万九千七百台,环比下跌26%。此刻的空气里,似乎不只有秋意,还有某种不安和焦躁在蔓延。如果你是其中一家车企的销售负责人,会不会也在办公室里踱步,怀疑是哪个“失效点”出了岔子?
前几天,我在法医实验室碰到一位技术员小刘。他无精打采,问我,“师傅,车市是不是也像我们的案子一样,时间一到就得有‘症状’冒出来?”我没回答,只笑着让他关注本周的新能源SUV销量榜。毕竟,这比我们档案柜里的很多案卷都复杂——只有一款车销量破五千,剩下的全是腰斩的横截面。不用配合灯泡闪烁,只看表格,气氛就够沉重。
特斯拉Model Y像一张稳稳压在案卷最顶的标签,8407辆,继续蝉联冠军。这样的稳定,在车市几乎算是“另类”,好比一宗常年不破的疑案突然有了线索,大家都盯着,却没谁真正搞明白背后的路数。比亚迪海狮06新能源、问界M8、小米YU7分别以4518、4320和2989台紧跟其后,像是被隔几层玻璃分隔的嫌犯,各有各的复述理由,拼命想跳到更高的位置。
让我多留了一眼的是刚上市的小米YU7。2989辆,直接冲到第五位。这在一众大厂、小众新势力中狠狠扎了一下存在感。小米进军新能源领域,像是在案发现场突兀地扔进一枚新的指纹,和理想L6的2122台相比,胜负之势一目了然。甚至,不经意间,小米反倒像个“新晋老手”,一边踩进榜单,一边给理想L6热腾腾的伤口撒盐。
数据之外,还有一种销售现场感,是榜单上看不到的。当多数车型销量跌穿两千台底线,“环比下跌”成了置顶标签。你可以理解成某种遗体体征:没了持续供血,市场的热度就被拉低,甚至还出现了“尸检时认不出供血点”的尴尬。比亚迪“四连发”,问界M8也还在坚挺,但整体画风却像一场大型失血,只有寥寥几个型号在勉强维持脉搏。
如果这场市场凋敝是一宗“集体失踪”案,那每一辆卖出去的车都是这个案子的幸存者。销量暴跌之后,榜单从去年同期的“疯狂扩张”,滑向如今的“集体收缩”,无论是新势力如零跑C10、C11的闪现,还是老字号的合资品牌像铂智3X勉强一搏,其实都在某种市场窒息中挣扎。去年还在拼千台量级的哈弗猛龙新能源、理想i8这些车型,如今只能靠并列分账,才能在榜单里刷个存在感。
用专业术语来说,市场需求曲线出现断层,消费信心回撤,加上去年政策红利期逐步缩水,补贴减少、新能源牌照边际效应消弭,厂家和经销商同时感受到“冷启动”的沉闷。如果你问汽车圈的老前辈或者长期跟踪政策分析的研究员,无非两个公式,宏观收紧+局部放量=结构性过剩。这就是我这个行当常见的病理型前兆——不是一刀毙命,而是慢性失血,偶尔高烧,热度一过又陷入迷雾。
其实,话说回来,这种市场行情和我们案头那份“非正常死亡统计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时看着热闹,风口一撤,全是“存量博弈、结构洗牌”。比亚迪算是“法医般的老手”,手里的几号新车各有分管区,销量跌了还能稳在榜上;特斯拉依然不按常理出牌,自己上演“美剧式剧情反转”;小米、零跑这些新势力则像野路子里的新尸检官,不管是技术流还是市场营销,谁快谁裂变,谁慢谁发霉。
有人说,车市今年这种大跳水,和大多数工业领域一样,是经济周期和消费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数据说话不骗人,唯独人心最难捉摸。有些企业还没死透,已经在预备下一轮降价促销和新品试水;有的则一边自嘲今年压力大到掉发,一边私下吐槽,“新能源都快成‘新棺材’,还不如做点老款换壳的活儿来得痛快。”
你要是问我怎么看现在这波销量暴跌,其实很简单——理性推理下来,没有奇迹,只有周期。市场冷了,车企还得想办法活着。除了技术迭代、产品升级,更多还是在等一个信号:政策什么时候再给点阳光?消费者信心什么时候能够缓缓回血?小米YU7能否继续冒头,下周是不是又要轮到别家新款搅局?大家都在这个“案发现场”,只是各有各的活法。
我不敢说这是个绝对的结论,毕竟下周数据还有无数个转折。只是很想问一句,在新能源SUV这个大跳水的“尸检报告”里,究竟是市场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它的心理预期太乐观了?或者说,如果你是案主,下一步会怎么问诊,会选择坚守技术、砍掉冗余,还是干脆转向别的赛道?
就像我们在法医室里常做的那句自嘲:案件从来没有真正的结束,只是下一个精彩故事刚刚开始。对于这个榜单,你怎么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