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增程式电动车的话题在网上可以说是吵得沸沸扬扬。
有人说它是解决里程焦虑的“完美神车”,既有电车的安静省钱,又有油车的方便快捷;也有人说它就是个“智商税”,是技术不成熟的过渡产品。
那么,这增程式电动车到底怎么样?
咱们今天不听广告吹得天花乱坠,就借一位车主开了一年两万公里的真实经历,来把这车里里外外扒个清楚,看看它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刚把增程式新车提回家那会儿,很多车主的感觉基本都是一样的:太香了。
以前开油车,一脚油门下去,总得等发动机反应一下,车子“吭哧”一下才往前窜,还带着嗡嗡的噪音。
现在换了增程车,在有电的情况下,它就是一台纯粹的电动车。
脚踩电门,车子立马就动,又快又安静,那种顺滑的感觉,就像热刀切黄油,体验感直接拉满。
特别是在城市里上下班堵车的时候,优势就更明显了。
油车在原地怠速,油表往下掉,心里直滴血。
增程车用电,走走停停几乎不怎么耗电,一个月下来,电费可能就一两百块钱,跟以前动辄上千的油费比,简直是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解决了日常通勤的成本,增程车最大的卖点——“无里程焦虑”,更是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窝子。
纯电车主一到节假日就头疼,上高速前得规划好沿途的充电桩,还得祈祷充电桩不用排长队。
而增程式车主就潇洒多了,满油满电的状态下,综合续航随随便便就能突破一千公里。
回老家、跨省自驾游,完全可以当油车开,全程不充电也毫无压力。
这种既能享受电车的好,又没有电车的烦恼,什么好处都占了的“全都要”的感觉,是增程车最开始吸引大家的地方,让人觉得这钱花得值。
然而,这种美好的感觉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当新鲜感过去,车辆使用的场景变得复杂,一些当初被忽略的问题就开始慢慢浮现。
很多车主都提到过一个让他们幻想破灭的瞬间。
比如深夜开车回到寂静的地下车库,车里正放着舒缓的音乐,一切都安安静靜。
就在这时,因为电量用完了,增程器,也就是那台小排量发动机,突然“嗷”的一声启动了。
随之而来的,是方向盘和座椅传来的一阵高频抖动,整个车厢瞬间从一个移动的“静谧书房”变成了一个“拖拉机作业现场”。
这种巨大的反差感,让很多追求品质体验的车主难以接受。
去问售后,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这是正常现象”。
确实,从原理上说这很正常。
增程器本质上就是一个发电机,为了控制成本和体积,它不可能做得像豪华油车发动机那么平顺安静。
为了给沉重的车身供电,它又必须拉高转速工作,噪音和震动自然就来了。
这是它天生的物理特性,再好的隔音材料也只能隔绝一部分声音,却无法消除那种通过车身骨架传来的震动。
如果说噪音和震动只是影响了舒适性,那么在某些特定工况下的表现,则直接关系到用车成本和安全,这也是很多老车主开始“吐槽”的根源。
首先,别看它能加油,就忘了它首先是一台电车。
电车怕冷的毛病,它一点都不少。
有车主实测,标称纯电续航180公里的车,到了冬天,一开暖风,实际能跑的里程直接就打对折,可能连90公里都不到。
这就意味着,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车主想要一直用纯电模式,就得更频繁地充电,否则增程器启动的频率会大大增加,用车成本也就上去了。
其次,当它真的在高速上靠发动机跑起来的时候,问题就更大了。
很多人以为增程车用油发电再驱动,会很省油,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是有损耗的,油烧成机械能,机械能变成电能,电能再驱动车轮变成动能,这中间绕了一大圈,效率自然就低了。
根据不少车主的反馈,在高速上以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增程器的油耗能飙到百公里8.5升甚至更高。
这个数字,比很多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还要费油。
相比之下,像比亚迪DM-i那种先进的插电混动技术,在高速时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减少了能量转换环节,效率更高,油耗也更低。
所以,指望增程车在高速上省油,基本是不现实的。
更深层次的问题,藏在它的结构里。
一台车,既要塞进一套完整的电驱动系统(大电池、电机),又要装一套燃油系统(发动机、油箱),结果就是车身重量急剧增加。
比同级别的纯电车重上几百公斤是常事。
多出来的重量会带来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影响性能,加速变慢;二是影响安全,刹车距离变长。
有评测数据显示,某些热门增程车型,百公里刹停距离比同平台的纯电版要多出好几米。
在紧急情况下,这多出来的几米,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最后,还有一个最隐蔽,但可能也是最昂贵的代价——电池的损耗。
纯电车主可以通过“浅充浅放”来保养电池,延长其寿命。
但增程车的电池却要承受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大功率放电来保证驾驶的动力,另一方面又要随时被增程器启动后产生的波动电流充电。
这就好比让你的手机一边玩着大型游戏,一边用一个电压不稳的充电宝给它充电,电池的老化速度自然会加快。
有分析认为,增程车电池的衰减速度可能比纯电车快20%以上。
一两年后,当纯电续航里程明显缩水,车主就得面临一个尴尬的选择:要么忍受越来越短的纯电里程和越来越高的油耗,要么就得准备好一笔巨款去换电池,这个费用,目前看普遍在8万元以上。
综合来看,增程式电动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而是一个充满“妥协”的产物。
它用加油的便利性,治愈了人们对纯电车的里程焦虑,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新的矛盾。
车主常常会陷入一种纠结:想省钱用电,就得勤充电,生怕增程器启动;可真到了需要用油的时候,又会心疼那比油车还高的油耗和那恼人的噪音。
所以,这类车最适合的人群其实非常特定:家里没有条件安装充电桩,但又特别喜欢电车驾驶感受,并且愿意为了这种“伪纯电自由”,每年多花几千块钱的油费来补贴技术上的不足。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选择其实可以更明确。
如果你家里有充电桩,日常通勤为主,偶尔跑长途,那么一辆续航扎实的纯电动车,能给你带来最纯粹、最经济的用车体验。
如果你是常年需要跑高速、跑长途的用户,那么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插电式混动车型(PHEV),尤其是那些拥有高效发动机直驱模式的中国品牌车型,会是更理智、更高效的选择。
增程技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市场教育作用,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它作为一种过渡方案的身份也越来越清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