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近有点“闹心”。
小米SU7刚露了脸,结果高速“碰瓷”事件一出,直接把他架到了火炉上烤。
一句“没得容错期”,更是搅动了汽车圈的一池春水:汽车这行当,动辄人命关天,真能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小步快跑地试错吗?
这事儿,听着就别扭。
一方面,咱们力挺“破圈”,盼着新锐能给暮气沉沉的汽车市场添点活水;另一方面,汽车又不是手机APP,闪退一下最多算个小插曲,汽车要是掉链子,那可是实打实的灾难。
大连理工这几个后生说的,其实也代表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论调。
有人念叨,安全是铁律,不能让“愣头青”拿人命当小白鼠;也有人觉得,得给新晋玩家一点试炼机会,毕竟颠覆总要付出点代价。
那到底有没有“容错期”?咱们得抽丝剥茧地说道说道。
先聊聊安全。
老牌车企,那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字号,积淀了海量的经验和数据。
他们搞安全测试,那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各种极限工况、碰撞试验,力求把所有可能冒头的风险都扼杀在摇篮里。
这种“笨办法”,新锐们短时间内很难望其项背。
但症结在于,如果完全复刻老牌车企的套路,那新锐还有啥戏唱?
人家好不容易融到钱,砸进去搞攻关,结果发现啥都要按部就班,那还不如直接鸣金收兵。
况且,不少奇思妙想,恰恰是在这种“草莽生长”中孕育的。
与坊间认知相悖,新锐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的革新,的确给老牌车企带来了不小的震慑。
你不拥抱智能化,消费者就不买单;你不all in电动化,那直接就被时代除名。
所以,命门不在于要不要“容错期”,而在于怎么调和安全与革新。
有人提议,让行业协会牵头搭个开放测试台,让新锐共享数据,这倒不失为一个好点子。
这样既能降低新锐的研发门槛,又能夯实安全性。
但新的困境也随之而来,数据共享,那是不是触及商业机密?
谁来为数据的安全背书?
还有人建议,建个“安全成长履历”,记录新锐的进步和蜕变。
这听着挺乌托邦,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又是一地鸡毛。
谁来裁定安全问题?
准绳是什么?
谁来督促整改?
当我们一味地将原因归咎于技术稚嫩时,是否忽略了资本逐利的推波助澜?
有些新锐,为了攻城略地,恨不得把研发周期压缩到极致,安全测试能省则省。
仅从见诸报端的事故来看,有些新锐在宣传时,把自动驾驶吹上了天,结果消费者一上手,发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这算不算虚假宣传?
算不算对消费者不负责?
所以说啊,汽车行业,着实不能有“容错期”。
这玩意儿,不是文创周边,搞砸了可以推倒重来。
汽车,那是承载着生命安危的。
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有些新锐,确实是在潜心搞研发,也在竭力提升安全性。
但关键是,消费者很难辨别孰真孰劣。
与其纠结要不要“容错期”,不如构筑一套更严密的监管体系,让市场来肃清那些不负责任的企业。
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安心地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
而那些真正把安全融入骨髓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
归根结底,汽车行业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