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利润为什么总是那么难挣?这个问题其实早就被很多人反复问过,也反复得到“销量上去了,钱却没多挣”这样的回答。今年上半年,这个情况更是让人直呼魔幻——市场上的三家最赚钱车企(比亚迪、吉利、长城),他们仨一年辛苦忙活下来,兜里装的钱加一块儿,居然还没一个造电池的宁德时代来的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卖车能卖成组装厂,卖电池成了印钞机,怎么才能让中国车企不再只挣“辛苦钱”,而是能堂堂正正地站着把钱挣了?
先来说个直白的问题,销量一定等于赚大钱吗?显然不是。今年头七个月,中国车卖出去了快六万亿人民币,收入涨了,利润呢?才可怜点那点儿。再一扒拉,属于能挣钱的那几家,光比亚迪一家兜里的钱就比另外俩都多,吉利和长城利润甚至是比去年掉了。看着热闹,却未必光鲜。
那为啥车越卖越多,赚的不如人家多?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卷:谁都想干掉对手,结果谁都只好用最杀的武器——价格战。价格战刚开始,消费者高兴,觉得捡便宜了;企业觉得亏点钱先占市场以后再赚回来。可这事干到现在怎么样?就像饭店拼命往菜里加辣椒试图抢食客,到最后不是大家都受不了,就是谁都混不下去。有趣的是,电池厂的“宁王”却逆势而行,毛利率高得吓人,纯利率快到20%,羡慕死人。
所以事儿就这么卡在这里了:车企数量大、车卖得多、工厂更现代,可钱都让人家上游拿了。咱们在全世界地图上越来越有存在感,眼看着其实还是没法真当“汽车强国”。那怎么才能让中国车企真正强起来呢?它们需要的是利润而不是销量的数据好看,怎么破?
这就得想一想:中国车企这利润为何总流到上游了?先看价格战这场戏,头部企业再牛也得被卷进去。比亚迪哪怕技术升级、销量突破两百万,可净利润还是掉。从一辆车能赚快9000块,到下一季直接腰斩,4000多点,钱就不见了。这光是比亚迪,吉利、长城更别提,砸钱卷研发、加智能化,看上去是给未来铺路,暂时账上真的很难看。像搞高阶智驾、AI座舱,件件都贵,不砸钱还真没门。但砸钱快,回本慢,这财报能不难看吗?
这里边其实有点像“用未来换现在”:创新靠投入、投入拖利润,未来也许能旗开得胜,现在这关咋过?问题在于,靠打折、靠低价维持销量,是一种“喝毒酒止渴”式的短视。曾经牛的企业为什么最后都不行了?不是不会卖,是不会挣。你看这两年微博、朋友圈,消费者都在说:“你再卷下去,连服务都将就不成了,还不如别盲目降价。”
那路在哪儿?头部企业已经在想办法“突围”了。吉利喊出“打价值战、品牌战”,长城老板也直白:“不挣钱的企业早晚得关门。”比亚迪不再一味比价,而是打技术牌,研发超级省油、超级智能的产品,让人觉得:“咱就这技术,值这个价。”
这就是思路转变:不能只靠便宜,而要靠值钱。还得主动出海,不光是把车出口,而是整个一条产业链、服务链都搬出去。比亚迪去泰国、吉利往巴西、长城深耕欧洲,人家本地造车、本地卖、本地服务,埋下了挣钱的新路子。
讲到这儿,有些人又会问:那出海就能发财吗?其实“出海”也分层次,光是把车卖出去只是小生意,真正赚大钱的,是把工厂、研发、配套全链条做到了当地。比如长城在泰国把相关零部件的企业也带过去,等于再造了一个自己。这样你不仅能卖车,还能掌握更多利润节点。
在大局面上看,中国汽车靠出口已经证明能“并跑”,但和丰田、大众比,差的不是敢不敢赚,是赚的钱在哪——人家靠出口全球,本地化率高,钱进自己腰包。中国的主力军还是本土市场,只有一部分利润分散出去了,想要超越,还得靠在海外赚到真正的利润。
再说说矛盾的另一面——既然利润都到上游去了,车企咋整?比亚迪开始对外卖自家电池,小鹏、小米都买单,靠这又多了一条利润路。吉利组建自己的电池公司,准备精准切入电池,这就是“自研”带来的回旋余地。而像长城,一边在智能驾驶上做垂直整合,一方面减少对第三方依赖,一方面未来还能把自己的技术卖出去。
这绝不是瞎折腾,核心就是一个,早晚要夺回产业链上的话语权,还要能对外挣钱。技术做成了,能外卖摊薄成本,将来又有新收入。做到了这点,你在产业链才不是哪儿都被压价、捏脖子。
再看政策这边,国家看到价格战这么打,早晚不是办法,政策要管一管了。轰轰烈烈的价格战打了一年,发现再打下去行业都得玩完,监管部门开始发话,要求企业克制乱卷。车企们也逐渐明白,不能再盲目死磕价格,得稳定折扣,把主要功夫用在品牌、服务和技术提升上。
所以现在行业处于关键拐点,卷规模、卷便宜已经很难再有突破。下一阶段必须靠价值突破。爆发期卖车能热闹,真正能挣钱得靠“细水长流”和“硬实力”。
那有些人还要追问啊:如果技术、品牌都做了,万一海外没人买,或者供应链没整明白,不还是得不到可持续利润?说到底,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此以后一定是全球性+全产业链的博弈,谁掌握更多环节,谁有全球话语权,谁才能最后笑到最后。高端化、出海本地化、自研产业链、提升品牌力,这“几板斧”谁用得溜,谁就不光挣辛苦钱。
最后,大伙还是关心一句:未来中国车企到底有没有希望能“站着把钱挣了”?我不敢说所有企业都能,但趋势很明确。只搞低价、低端的,慢慢会被市场淘汰;愿意投入技术,敢于进军海外本地化,敢做品牌和体验的车企,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看一个企业,别光盯着它能卖多少辆车,更要看它卖一辆车能赚几个钱,能不能在中国以外的市场活得开心。越是能靠“质”取胜的,越是能把全球的钱装进兜里的,才配得上“汽车强国”的头衔。
说到底,规模和销量数字都是表面,产业链深度和品牌影响力、技术壁垒和全球化能力才是硬道理。大家别只是被低价吸引,买车选车也要多留心品牌背后真正用的心血。毕竟,只有企业能站着挣钱,行业才不会变成“汗水加泪水赚来的辛苦钱”,而是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回报。
再简单点说,中国车企正处时代风口浪尖,卖力气只是起点,下半场拼的全是脑子和胆子。谁不想做汽车世界的“宁德”,别说站着挣钱了,躺着收钱都不是梦。但光靠价格战和内卷,谁都没戏。拼创新、拼出海、拼产业链,才有真正的希望。未来能不能从“汗水钱”变成“技术钱”,这可是所有车企和国人最该琢磨的问题。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