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

相信很多人每天出门都会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纠结,那就是关于我们最常用的代步工具——电动车。

这种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两轮交通工具,数量已经非常庞大,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

它方便、省钱还环保,解决了无数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有驾

但也正因为它太多了,如何管理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为了让道路更有秩序,也为了大家的安全,相关部门就把电动车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咱们常说的电动自行车,它属于非机动车;另一类是电动摩托车,它被划归为机动车。

这个分类听起来很清晰,管理起来应该也更有针对性,但实际用起来,却让很多人感到左右为难,进退两难。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我们先来说说电动自行车。

根据国家规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最高速度被限制在了每小时25公里。

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有驾

这个速度限制,可以说是很多车主心中“永远的痛”。

您想想看,现在很多电动自行车的电机功率并不低,比如常见的400瓦电机,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跑到每小时三四十公里的速度是轻轻松松的。

可现在,法规给它上了一道“紧箍咒”,最高只能跑到25。

这在很多平坦的道路上,感觉就像是开着一辆跑车在市区里堵车,有力气却使不出来。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上下坡的城市,这个速度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

一个稍微陡一点的坡,骑着最高时速25公里的电动车,可能还得自己脚下使点劲儿,那种感觉别提多憋屈了。

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有驾

很多网友就抱怨说,这个速度甚至还不如一些体力好的年轻人骑自行车快,而且骑电动车还要上牌、戴头盔,接受各种各样的管理,这么一比,反倒觉得不划算了。

这种普遍存在的“速度焦虑”,让很多人萌生了换车的念头:既然电动自行车太慢,那干脆换一辆快点的电动摩托车好了。

这个想法听起来顺理成章,但现实很快又会给你泼上一盆冷水。

电动摩托车,无论是时速在25到50公里之间的电动轻便摩托车,还是时速可以超过50公里的电动摩托车,速度上的确是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

但是,它的身份变了,它不再是非机动车,而是被严格定义为“摩托车”的一种。

这就意味着,它要遵守所有关于摩托车的管理规定,其中最致命的一条,就是很多大城市实施的“禁摩令”。

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有驾

虽然这些年,我们看到一些城市比如河南信阳、四川绵阳等地,对摩托车上路采取了放宽的政策,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放眼全国,在那些人口密集、交通压力巨大的主要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等等,核心城区的“禁摩”政策依然是雷打不动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你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花更多的钱买了一辆电动摩托车,结果却发现,你最常去的市中心、商业区、办公楼集中的地方,恰恰是它的禁区。

这辆车买回来,活动范围可能还不如原来那辆慢吞吞的电动自行车大,这让很多车主感到非常无奈,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要么慢得受不了,要么快得不让走”的怪圈里。

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困境,最近有行业内的专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思路,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第三种选择”。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建议把“电动轻便摩托车”单独拎出来,进行一种特殊的“机动态化”管理。

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有驾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不再把它和那些大功率、高速度的重型电动摩托车一样,完全等同于机动车来管理,但也不把它等同于最高时速25公里的电动自行车。

它将成为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类别。

这样一来,它就有可能在速度上突破25公里的限制,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又因为它不被完全视为“摩托车”,从而可以避开许多大城市严格的“禁摩”规定,也不需要考取复杂的摩托车驾照。

专家之所以特别点名“电动轻便摩托车”,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为这类车的性能正好处在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上。

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有驾

它的时速上限是50公里,这个速度对于城市通勤来说已经绰绰有余,效率大大提升。

但同时,它又不像那些能跑得更快的重型电摩,因为速度过高而带来过大的安全风险。

可以说,它是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平衡,既能解决“国标车太慢”的问题,又能避免“重型电摩太危险”的担忧。

如果这个方案真的能够实施,对广大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大家终于可以有一个既实用又合规的选择,不用再在“慢”和“限”之间痛苦挣扎。

不过,这个听起来非常美好的设想,要真正落地,难度可不小。

电动车限速,电摩限行,专家建议第三种出行方案-有驾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已经不是简单修改一下电动车生产技术标准的问题了。

像之前推行电动车新国标,本质上是对一个产品的技术参数进行修订。

而专家提出的这个“第三种选择”,实际上是想在现有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两大法律分类之外,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车辆类别。

这就必然会触及到我们国家最根本的交通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

要修改这样一部根本大法,其过程的复杂程度和需要论证的时间,远非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需要从立法层面进行重大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增加一个新的车辆类别,也意味着要配套建立一整套全新的管理办法、执法标准、事故责任认定体系等等,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管理的成本和复杂性。

在目前拥有超过三亿辆电动两轮车的庞大基数下,任何政策的变动都必须慎之又慎。

所以,虽然专家的建议指明了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方向,也反映了民众的真实诉求,但在短期内,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合法的出行方式,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