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皮卡车,这次真的有点“翻车”意思了。说起来,谁能想到,特斯拉Cybertruck后轮驱动版,还没捂热就被砍了,就像路边摊的豆腐脑,不够劲道,吃不了几口就下架。这个入门版只活了五个月左右——时间要从2023年12月底说起,当时这车终于姗姗来迟开始交付,距离2019年首发那声“惊雷”,已经过去了四年多。期间特斯拉信誓旦旦,预订量号称突破百万辆,但到了实际销量,去年一年也就出货两万台,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这次砍掉后驱版,特斯拉自己估算,继续卖下去肯定亏本,及时止损要紧。
你要问为啥入门款卖不动,是性价比“短板”太扎眼。美国网友们一边倒地吐槽:便宜那一万美金,其实是省掉了不少实用配置,结果越便宜越不值。跟全轮驱动版相比,后驱版不仅少了一台电机,还把电动后斗盖、货斗电源接口、主动空气悬架一并砍了。买皮卡图什么?就是皮实能干活,结果这些核心能力全被削,剩下个壳子,内在没料。要动力没动力,要通过性没通过性,牵引也差远了。主动悬架不谈,电动货斗盖和电源口这种皮卡必备也省了,有户外需求或者拉货的车主,想必心里只能默默摇头。
最离谱的地方在于,特斯拉主打科技、纯电动,结果后斗盖变成了传统手动开合,密封性和便利性全掉下来。电源接口没了,户外娱乐属性也消失。你说拿着特斯拉,结果感受回到上世纪搬砖用皮卡,买的不仅不是升级,反而拧巴。反观同类产品——福特F-150 Lightning、雪佛兰Silverado EV这些美国常见纯电皮卡,虽说入门价低,但像电动后斗盖、双电机、后斗电源接口这些都还在,只是换着降低电池容量拉低售价,也算比较厚道。皮卡市场的门道就那几个,消费者选他还是得看实用,不是只瞧个外形新奇。
除此之外,市场上卡潜在伤点还有两个。第一,价格虚高,说好的起步四万美元,结果现在连最低配都远远超出当初承诺,高配更是直接飙到七八万美元。第二,车漆锈斑问题。提新车没几天,只要碰上雨天,外壳就花花绿绿,官方解释那是表面污染,“用清洁剂一擦就掉”。但用户怎么可能都买账?谁也不愿意新车上开着一堆奇怪印记——毕竟不是玩老爷车。
数据也说明了一切。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电动皮卡销量榜上,福特F-150 Lightning卖了7913辆,已经把特斯拉Cybertruck的7126辆甩在后头。虽然特斯拉靠两个高配版本,市场占有率依旧靠前,可一旦掰开到总盘子里看,纯电动皮卡全加起来和传统燃油皮卡没法比。美国是一块皮卡大国的大饼,去年总销量攀到约290万辆,其中传统三巨头——福特F系列、雪佛兰Silverado、Ram皮卡和GMC西耶拉就把大头都吞了,新能源只在边上喝汤。
中国也一样。8月份皮卡新车总销量不到1.8万辆,同比还下滑了,新能源皮卡虽然同比翻了一倍,但基数太低,只卖了1700多辆,跟燃油皮卡还是十倍差距。这一现状一语中的:无论美中,皮卡都是拿来吃苦耐劳用的,什么越野、载货才是主饭碗。用户买皮卡,也主要看硬实力——动力、通过性、操控。
传统燃油皮卡技术已经“摸锅底”了,但是纯电动皮卡真要拿去闯野路,续航可不顶用。电没了你上哪儿充?荒山野岭没充电桩,用电外接移动电源,成本和备汽油一比,心都凉半截。因此,即使新能源皮卡能在轻度越野、城市货运里蹭热点,要想在野外玩出花,还是隔靴搔痒。
不过,潮流是往前推的,新能源皮卡将来大概率会越来越多。新能源车在中国火起来,不止技术演进,更重要是养车成本和加速体验,确实优于同级燃油车。皮卡也是这道理。动力电机加持,驾驶体验、经济性肯定上来了。但现在大部分还是“油改电”拼凑货,技术不成熟,负面评价多,用户最担心的还是安全和质量。只有产品品质真让人放心,市场才能逆袭,车企以后才算有底气“逆风翻盘”。
你看现在国内,已经有些新能源皮卡在缓慢“破壳”。吉利雷达金刚、长安猎手今年每款销量破三千,雷达地平线也有一千六百来台,虽然整体是“小众”,长安全力押注“数智化”和“全球化”,所以能在夹缝里站住脚。从数据上看,所谓国产新能源皮卡还是“伪命题”,跟国际特斯拉Cybertruck这种纯电动皮卡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但只要有车企愿意持续砸钱,愿意推新品,消费者的观念迟早会变,市场也可能有新景象。
说回特斯拉Cybertruck,怎么会走“高开低走”路线?最根本还是没踩准使用场景。中国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皮卡市场之所以有规矩,都是实际需求划出来的——越野、运输、坚固耐用。特斯拉强推后驱入门款,便宜是便宜,关键没了核心能力。美国消费者心里算账,可不会只图个创新外观。许多人预订只是图新鲜,真到交车那一刻,实打实的价格和配置,才是决定下单的关键。特斯拉初期预热那百万订单,也并非真正意向消费,很多人纯粹好奇,你让他们实际掏钱买单,还是要捡实惠。
像这类“跳票”风波,其实国内用户也并不陌生。类似“饼画大了,锅太小”的情况,品牌立得再高,实际交付才是硬实力。时间久了,用户信任很容易“消耗殆尽”。车企要想真走心,还得实事求是,别光靠噱头。
当然,也不能否认特斯拉做纯电动皮卡,还是有点底子。两款高配版销量,在北美纯电动皮卡里占头牌,福特等传统巨头也没法轻松超越。在新能源细分市场,“鲶鱼效应”确实存在。只不过,行业要变主流,不能只靠一家独角戏。
翻回新能源皮卡整体风向。技术落地是慢慢来的,不是一天两天,车企拼配置、拼体验、拼服务,都是必经之路。现在入门款被淘汰,虽然是止损,后来还有可能重新布局,但目前看,消费者用脚投票,性价比是实打实的硬指标。另外,什么“油改电”批量上车,靠减配置降低成本,这种思路一时能拉低门槛,但也容易把用户坑得没有安全感。就算销量短期猛涨,长期还是靠品质说话。
新能源皮卡也不是无药可救,只要车企认真“打磨”产品,比如提升电池技术,优化动力输出,增加实用配置,逐步跨越用户心理门槛,中国、美国这些皮卡大市场迟早会让纯电动皮卡成为新潮流。那种“油改电”粗制滥造的模式,撑不过两年,最后还是要升级换代,出真货才有回头客。谁能沉下心做好产品,谁就能挣到下一锅金米饭。
以特斯拉为首的车企,已经开始“扎扎实实”面对现实。自动驾驶、车联网这些新功能,在皮卡市场,可能还得再等等。还是那句话,皮卡不是用来“秀肌肉”,更看重“朴实无华”。新能源皮卡想要崛起,先把实用、可靠这根地基打牢,消费者便会“用票选王”。这正像老话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东西够硬,哪怕路径再曲折,最终也会赢得认可。
科技浪潮之下,谁能在皮卡市场扎稳脚跟,真是留给时间做判官了。交付能打,产品靠得住,用户还愿意排队,那才是真本事。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