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电池生产商中宁德时代市占率达38%比亚迪占17%,两者引领行业格局持续格外引人关注
你知道吗?今年最新的行业数据,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直逼40%了,约38%,比亚迪紧随其后,是17%。这两个巨头差距都不大,但在行业里的影响力却大得多。虽然有朋友说这还不算稳,但你得想想,行业要不要这么集中?宁德时代如果再多赚点钱,国产锂电的天花板也似乎快到极限了。
我记得去年看到一个报道,说国内16个主要品牌的电池份额里,宁德时代就占了将近60%的增长空间,其他都在拼命追赶,比如比亚迪,现在市场份额大概在17%左右。关于比亚迪,很多人会觉得它的锂铁电池在安全上比宁德时代更有优势。别搞错,这还真是部分用户的看法,但实际上,谁安全?其实比亚迪也在不断提升技术。你看它们去年推出的刀片电池,真不愧是刀片式的,不但续航给力(估算样本少,但722公里在行业内也算数一数二了),安全性更是过去那种塑料壳包裹的电池无法比拟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记得一朋友,他是修理工,跟我聊天说:大部分电池出事,都是因为漏液或者短路。说的没错,安全真是大问题。比亚迪强调它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通过了针刺、火烧、挤压等16项极端安全测试,承诺车主终身质保。谈到电池安全,除了材料本身,制造细节决定一切。宁德时代的电池也不差,但我感觉比亚迪的安全牌子打得比别家更响一些。
不过要注意啊,不是谁的电池都能做到够用,实际上电池的供货稳定性才是真底气。去年我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人说原创电池的产能大概是年产100GWh左右,这个数字还是估算,不确定,但这么大的市场,谁能满足Demand?其实这也是供应链的一大博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在扩充自己的产能:宁德今年打算在江苏建新厂,比亚迪也在湖南搞大手笔投资。两家你追我赶,市场份额的天花板似乎还在不断拉高。
(这句提前留个悬念)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谁会领跑?还是说,到最后这个格局还能有别人插一脚?我觉得,不能光光盯着份额数字,关键还得看技术革新和供应链稳定性。
说到这里,我还得插个嘴——最新的趋势是固态电池,这个没想象中的那么快,但我猜(猜测,是我没细想过的)未来三到五年,可能会出现技术的变局。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都比现在更牛,但生产难度高,成本也在拉高。你觉得宁德时代或者比亚迪会成为首批试水者吗?我估算,别看目前还在研发阶段,但产业链布局一早就已经在悄咪咪推进。
说句实话,咱们普通消费者看这些大厂投入、市场份额互比,基本就是看热闹,但其实装修车的底层逻辑还挺复杂。供应链的博弈、研发的技术门槛、渠道的布局,都是左右整个产业走向的因素。你身边有人买了新车,问我:电池用的可靠谱吗?我都会叮嘱:看品牌、看安全、还要看售后,别只盯着价格。
(这里可以聊个小故事)前几天我去看一个朋友新买的电动车,他说:我那车续航真的好,跑城里不怕没电,充个电像喝水一样简单。他平常上班用,续航300公里都够了,但我倒在想,这电池的保值率?比燃油车高还是低?要不要担心几年后技术落后?毕竟电池的技术变革太快了。
哦对,顺带一提,电池的成本从去年到现在也涨了大概15-20%,这个对所有车企来说,压力都很大。虽然现在补贴还在,但未来补贴退坡,价格一定会向成本靠拢。假设一辆电动车的百公里电费成本在0.4元左右,续航722公里,去掉充电设备折旧,也就几块钱的电费,打个比方:如果油车百公里油费在2.5元左右,这差距还能保持多久?这还不算二手车贬值的事情。
(这段先略过)其实我还琢磨过,未来的电池技术可能和快递一样,标准化、集中化——一盘棋走到底。那时,谁的供应链、技术体系更完善,谁就能占得先机。说白了,现在看,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是领头羊,但未来谁会出局?还是说,整个赛道就这几家会大佬坐稳?可我又想到,行业门槛未来会不会变低?说是门槛变低,但实际上拼的还是技术深度和供应链的稳固。
反正,看到宁德、比亚迪在行业中的份额逐步扩大,也让我觉得未来的竞争绝不会只靠广告和颜值,背后还得有硬核的科技支撑。这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战,谁能把电池做得更安全、更便宜、更耐用,才是真本事。
想问你一句:下次换电池,大家会更关心电池品牌还是充电站布局?我觉得这两个其实互相关联,但哪个会变成关键点——这也挺值得观察的。
(这段结束)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