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悬架领域,双叉臂悬架以其卓越性能脱颖而出,甚至被一些人称为前五连杆悬架。那么,双叉臂悬架究竟有何魅力,能够赢得高端、豪华车型的青睐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双叉臂悬架的奥秘。
双叉臂悬架分为高位和低位两种类型。高位双叉臂的上控制臂靠近轮胎上方,如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3所采用。而低位双叉臂的上控制臂则更接近轮心,奥迪R8便是其典型应用。值得一提的是,低位双叉臂多见于跑车和方程式赛车,高位双叉臂则更常用于中高端SUV和轿车。其独特的V字型结构与火鸡身上的许愿骨相似,因此也被国外称为双愿骨式悬架,尤其是那经典的A字型叉臂设计。
随着技术的演进,双叉臂悬架也在不断升级。一种改进是将A型下控制臂变为两根一字型控制臂,如Model3所采用。另一种则是将上下A型控制臂都升级为两根一字型控制臂,奥迪Q7便是例证。控制臂数量的增加,不仅提升了悬架性能的可调性,也对设计和调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双叉臂悬架在某种程度上是麦弗逊悬架的进化版。
从结构角度看,双叉臂悬架的复杂性高于麦弗逊悬架,因其多了一个控制臂,占用更多横向空间,不利于横置发动机的布置。这也是为何采用双叉臂悬架的车型多数选择纵向布置发动机,如奥迪Q5和Q7。在成本方面,双叉臂悬架的增加的上控制臂导致结构成本上升,再加上后期的调校成本,使得车企在麦弗逊悬架性能足够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方案。然而,在高端和性能车型上,双叉臂悬架的卓越性能则显得更为合适。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震动主要通过车轮、悬架传递至车身。双叉臂悬架中,车轮导向由上下叉臂负责,减震器主要承担滤震任务。相比之下,麦弗逊悬架的减震器需同时承担滤震和导向作用,导致其内部摩擦力增大,效率稍逊。此外,双叉臂悬架多出的控制臂和衬套也进一步提升了其滤震效果。
对于追求操控性的车友来说,过弯时的侧倾控制至关重要。双叉臂悬架通过上下摆臂的广泛可调性,使得侧倾中心的设计更为灵活,从而更好地控制车辆转弯过程中的倾斜。相比之下,麦弗逊悬架在这方面则显得较为局限。
轮胎的抓地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双叉臂悬架在车轮上下跳动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小的车轮外倾角变化,从而维持较大的轮胎与路面接触面积,提升抓地性能。而麦弗逊悬架在这方面则可能面临挑战。总的来说,双叉臂悬架以其更高的性能上限和可调性,为车辆提供了更卓越的操控性和舒适性。然而,这也需要更高的设计和调校水平来实现。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双叉臂悬架一定优于麦弗逊悬架,而是要看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设计水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