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数据,从去年到今年,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已经快撑到20%了(估算,样本有限),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爬升。你说,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电动车的入场已经不单纯是新玩意,已经变成了主流的一个可能。
我记得有次跟朋友聊,他说:现在买车很多人都奔着电动车去,不光是环保,还是图个未来感。但我心里在想,又怕等着也有坑。充电难不难?电池能用几年?我还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朋友特意问我:你说,电池涨价是不是因为原料涨了?我只能点头,大致是这个原因,但更多还是市场的供求关系,一句话,近两年电池厂的原料采购价格估算涨了30%-50%,(体感),不过具体得看哪个品牌、哪款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其实还要考虑供应链的弹性——这块就比喻成做饭的原料,原料涨价,最终传到消费者手里都得打折扣。更别说,有些国产品牌谈到新能源成本其实还挺复杂,像赛力斯那样,电池是自己做的,但供应链上游的原料(锂、钴)是海外进口的,想象这个流程,比你自己在厨房里炒菜还要复杂。
你们注意到没有,现在车企要拼阵地——公共领域电动车先行试点,公交、出租、快递铺开,70万+的目标数字听着就硬核。其实我觉得,像这种推广从车用到人走的公共交通挺合理的——毕竟,生活中很多惯都在变。这对我而言,算是打破了买车就是私家用的传统认知。
但我在想,换电模式刚被提出来,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玩转——制定指导意见背后,也是供应链的拼图游戏。说得直白点,换电就像快递中的快递箱子,你得有标准才能让不同品牌的电池、换电站互换使用。否则,这个市场就像拼图,哪块都能换,最后指望用户体验?说到这里我还得问一句:你们有没有觉得换电其实挺便捷,但技术标准没统一,反倒给行业自己挖坑了?
这让我又想到,个别厂商为了争市场,可能会搞技术壁垒,想自己人用自己一套标准,从长远看,岂不是护城河越堆越高?标准化也不是瞎说的,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一块电池平均能支持五六百次充放电,按每天充电一次,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大概百公里能走个350-400公里(估算,样本少),这算个心理预期——但实际上,性能残值跟户外条件、使用惯关系很大。
你们还知道,燃料电池车的示范应用也开始试水了。像氢燃料的重卡就像是长途卡车界的超级英雄,解决续航和充电时间难题。它就像我们用的洗衣粉,得尽量浓缩出效果。只氢气的储存、运输,一点都不简单。这个氢能产业链比我想象的要长一些——真是条运河一样的工程。
我还在犹豫,因为市场上的新能源优惠政策(比如购置税减免)其实不久前刚撤。过去,电动车补贴就像一场派发红包,挺刺激的。无补贴时,谁能跟我说,看汽车市场的实际竞争力会怎么变?因为无论怎么说,油车的养路费和车船税都应考虑到——这是公平不?还说,不缴这些还能用道路吗?这问题其实挺简单:你用道路,不付费?那油车是不是也要免交这些?反正我感觉,后续这个同权会引发一场行为剧变。
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为什么快递站点可以这么便利,为什么我们用的充电桩还这么零散?这也是供应链的痛点。电池涨价,估算有可能涨个百分之十到二十(估算,体感),成本就飙升了。反过来,电池重新设计、降本其实挺难的,一旦技术难题突破一点,价格就得再涨。
说到电池,我还想知道一件事:其实我不太明白,电池里硅含量什么时候能成熟些?(这段先按下不表)硅材料理论上比锂更丰富,但也更难管理——是不是要多点资金打磨?看样子,赢者通吃的战局中,那些不敢投资研发的小国,最后就只能沦陷了。
我还听销售说,最近充电桩真是忙不过来。他们调侃,大伙都来了,充电排队像公交一样。停车位还是个大问题。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汽车使用场景,估计得像现在搭公交那样,靠时间段规划了——用车变得更像公共服务。
对了,氢这块,怎么感觉还没有大规模普及?市场的节奏是不是比想象中还慢?我自己偷偷猜测,可能是加氢站网络布局比修建高速公路还麻烦(不确定,有点乱猜的),毕竟燃料运输和安全要求都不同。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大家都在说新能源最后是要靠电。但我心里总觉得,未来还可能有混合动力或增程式车——像我见过的1.5T发动机搭配电机阵容,不就像是黄金搭配吗?有人就说,混合比纯电还稳妥,但我觉得纯电逐渐成熟后,混合会不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就像我刚才翻了张相册,看到一辆早期的种草车,坛子里有人说:那时候充电桩都还没有,现在都变‘快充’了。也不用太乐观,还记得那会儿,拧开油箱盖的恨事——你们猜油费年支出得多少?(大致估算,可能在2500到3500元范围内,边涨边减。)说不定,等到油电同权变成常态,油费还能合理减轻些——前提是不再疯涨。
这让我又想起一件事:有人感叹,没有停车位,城市堵到死,新能源再好也没用。我心想,难不成未来的智能停车场会变得像高端餐厅预约一样难预约?又或者,汽车自己会像打车APP一样,预约停车和充电——这个细节,倒挺期待。
未来的路,依然像个迷宫。有技术、政策、市场、用户惯的多重拼图,但谁都不能预测最后拼成的样子。你有想过,下一款奇怪的电动车会长啥样?像我猜,可能会有那种声控启动的,像科幻片一样。哎,谁知道呢。
(这段最后一句我都没细想过,但感觉挺有趣的。)
【以上就写到这吧。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新能源车的绿色出行能真正走入每个人的日常?而车位和充电桩,又何时变成家常便饭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