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589修订能否促进商用车转型升级?

GB1589修订能否促进商用车转型升级?-有驾
GB1589修订能否促进商用车转型升级?-有驾

近日,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服务网发布公告,明确强制性国家标准《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修订工作正式启动。作为我国商用车领域的“基础法典”,GB1589自2016年完成修订后,已近10年未进行重大调整。如今,随着新能源重卡渗透率突破20%,智能网联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广泛应用,现行标准已难以适配行业技术变革。在此背景下,此次标准修订能否精准对接电动化、智能化新趋势,已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01

标准滞后 行业发展遇阻

近年来,新能源商用车发展迅猛,成为行业新的增长极。在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新能源重卡销量节节攀升,新能源轻卡、微卡也在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崭露头角。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入,让商用车变得愈发“聪明”,组合辅助驾驶系统、车联网、智能监控等功能不断涌现,大幅提升车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然而,现行GB1589标准修订于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尚未兴起之时,对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的要求,主要基于传统燃油车的物理特性,未能充分考虑新技术、新车型的特殊需求。

以总质量限值为例,标准规定6轴汽车列车总质量不得超过49吨,且未按动力类型作出差异化规定。但新能源重卡因电池重量较大,往往面临自重“超标”难题。在现行标准规定的总质量限值下,车辆装载能力受限,运营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被严重削弱。

在车辆外廓尺寸方面,新能源商用车也面临困境。为容纳体积较大的电池组、布置复杂的三电系统,以及适配换电等新型补能方式,新能源商用车的结构设计与燃油车存在较大差异。现行标准对外廓尺寸的严格限制,使得部分新能源商用车在设计和生产时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例如,一些换电重卡需安装专门的换电支架和电池仓,这些部件的布置常超出标准规定的尺寸范围,导致车辆合规性存疑。

此外,智能网联商用车的发展同样受到标准滞后的制约。随着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商用车需要安装更多传感器和通信设备,但现行GB1589标准对这些设备的安装位置、尺寸限制等缺乏明确规定,导致车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不仅增加研发成本和时间,还可能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部分车企为满足标准要求,不得不牺牲智能网联设备的性能或安装数量,使得车辆智能化水平难以达到预期。

更为严峻的是,现行GB1589标准对车辆动态性能的测量方法仍沿用传统方式,未考虑智能驾驶系统对制动距离、转向稳定性的优化,导致创新技术难以获得政策认可,严重制约行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图片

02

新国标调整方向初现端倪

面对产业变革的迫切需求,此次GB1589标准修订工作引起运输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新国标将重点针对新能源、智能化车辆作出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

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为解决新能源卡车自重与载货量的矛盾,新版国标拟对总质量限值进行优化,适当放宽新能源卡车的质量限值,以抵消电池重量带来的影响,提升车辆载货能力。例如,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卡车可在现有总质量限值基础上额外增加2~4吨载重额度,使车辆能在合规的前提下,装载更多货物,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在外廓尺寸方面,新版国标可能为新能源商用车开辟“绿色通道”。对于电池舱、氢瓶舱、换电机构等新能源专用部件,或将不计入外廓尺寸测量范围;对于车顶布置电池的车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放宽车辆高度限值至4.2米,为新能源商用车的结构设计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大空间。在轴荷分配上,鉴于新能源卡车电池多布置在驾驶室与驱动桥之间,导致前轴荷过重问题,新国标拟将通过科学计算与试验,重新调整轴荷分配比例,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少对道路基础设施的损害。

对于智能化车辆,新版国标有望明确智能网联设备的安装要求和技术规范。一方面,为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留出合理的安装空间,确保其在不超出车辆外廓尺寸限值的前提下正常发挥功效;另一方面,对设备性能、可靠性等提出具体要求,保障智能网联系统的稳定运行。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新国标或将针对自动驾驶商用车制定专门的安全标准。”智加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包括对车辆的冗余制动、冗余转向、电子电气架构安全性等关键技术指标提出更高要求,确保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车辆能应对各种复杂路况和突发情况,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同时,新国标还可能对自动驾驶商用车的测试、认证、运营监管等方面制定详细规范,推动该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安全、有序地应用。”

一位参与标准修订讨论的专家表示:“新国标的制定将充分考虑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的特点,在保障车辆安全的前提下,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留出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引导,推动商用车行业向绿色、智能方向加速转型。”

图片

03

寻找市场平衡 兼顾各方利益

尽管新国标的调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却也引发运输从业者的担忧:若新国标过度向新能源、智能化倾斜,可能打破现有的市场竞争平衡。

“当前,新能源卡车已享受国家补贴、购置税减免及部分城市路权优先等政策红利,这些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若新国标再赋予新能源卡车载重和尺寸方面的特殊待遇,燃油卡车的生存空间恐将进一步被压缩。”山东卡车司机刘显青直言。

部分物流企业也表达出类似顾虑。他们认为,新能源卡车目前在购置成本、续驶里程、充电设施配套等方面仍存短板,若仅依靠政策和标准的倾斜来推动发展,可能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影响公路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难题,标准制定者亟需在推动行业转型和保障市场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震表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听取运输从业者、物流企业、车企等各方意见,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结合新能源和燃油商用车的技术特点、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既能促进新能源和智能化发展,又能兼顾传统从业者利益的标准。

孔震建议,新能源车辆在获得载重、尺寸放宽的同时,需与能效水平挂钩。例如,电动重卡(6轴)总重放宽至51吨,前提是单位载货能耗需低于燃油车20%以上。这种“以性能换指标”的方式,可避免低效车型套取政策红利。另外,针对城市配送、干线运输、工程作业等不同场景,应制定差异化的尺寸、载重要求。这种“按需供给”的标准设计,不仅能促进新技术应用,还能避免全局性市场失衡。

还有专家建议,可采取分阶段实施新国标的方式,给予运输从业者一定的缓冲期,让他们有时间逐步适应标准变化,调整运营策略和车辆配置;同时,加大对燃油车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标准修订不是零和游戏,而是要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公平的共赢。”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此次标准修订不仅关系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商用车的未来发展,更牵动着众多运输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只有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诉求,平衡行业转型与市场公平,才能推动商用车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王琨

图片


图片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