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国稀土产业的动静,得提一下Energy Fuels公司。这家公司在9月9日刚宣布,他们用本土采矿和加工出来的稀土氧化物,成功制造出了适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永磁体。听上去挺高端的技术,但实际上就是美国终于在这些关键材料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不用再依赖进口。稀土你知道吧,这玩意儿对电动车的电机来说太重要,没有它,动力就发挥不出来。以前美国一直在这方面遇到卡脖子的难题,但现在本土产业链打通了,算是真正的突破。
讲到美国电动车市场那可是真火热,特斯拉、通用啥的每天都在推新款,热闹非凡。不过说到底,电机里的稀土磁体大部分还是得靠进口,尤其是中国那边占了绝大多数。其实稀土资源并不稀缺,全球储量还算充裕,但加工技术难倒不少人,而中国控制了超过80%的供应链。地缘政治一紧张,价格就开始跳水,供应线也变得不太稳定。拜登那会儿就挺着急的,出了个《通胀削减法案》,专门给关键矿产补贴,打算搞成一条自主链条。这次Energy Fuels搞的这事儿挺给力,他们的钕镨氧化物通过韩国POSCO的严格检测,质量到位,直接能用在车厂的电机上。
其实,Energy Fuels不是个新面孔,起初主要搞铀矿,犹他州的White Mesa工厂是北美唯一能处理独居石的设施。独居石算是稀土的主要原料,他们还从Chemours公司那里买来佛罗里达和佐治亚的重矿砂精矿。到2025年年初,他们已经加工出了1.2吨高纯度的钕镨氧化物,然后送到韩国那边转化成金属钕,再经过合金处理做成钕铁硼烧结块,最后磁化成了45H等级的永磁体。这种磁体抗高温性很强,磁力也大,非常合适电动车高速转动的需求。整个流程从矿山到成品,前半段都由美国自己掌管,后半段虽然在韩国,但用的材料都是本土生产的,这样一来,也摆脱了对单一供应源的过度依赖。
这批材料大概能制造出3吨的磁体,差不多够供1500辆电动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用。想想看,这些零件很快就能在北美、欧盟、日本、韩国的汽车厂找到用处。Energy Fuels的CEO马克·查默斯表示,这一突破意味着美国在关键矿物的供应链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公司从铀矿起步,查默斯在2018年掌舵之后,开始布局稀土资源,投资改造工厂,还引进了分离技术。如今,他们不仅在生产轻稀土,还在进行重稀土氧化镝的试产,纯度高达99.9%。这种氧化镝是制造磁体的强化剂,可以保证电机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
为什么这事情这么关键呢?因为电动车的浪潮正飞快推进,国际能源署预估到203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会破亿,每辆车大概要用到2公斤左右的稀土磁体。需求一下子就变得超级火爆,但供应这块儿明显受制约。美国之前几乎没有加工能力,而Energy Fuels这次补上了这块短板。在国家安全层面,这也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军方方面,稀土在风电、导弹、无人机啥的都有重要应用。过去几年,美国投了不少资金建设产业链,比如MP Materials在加州山口矿,但他们主要专注于矿物分离,磁体制造这块还算弱项。Energy Fuels的优势在于全链条一体化,从矿石到氧化物全都自己搞,成本就更有把握。
当然,搭建这个产业链可不像想象中那么顺畅。环保这块儿挺头疼,稀土加工要用酸碱,不光废水废渣得严格管控。White Mesa那个工厂虽然拿到许可,但还得花钱升级设备,合规成本一涨,短期内压力挺大。中国那边规模大,产业链成熟,价格也低,美国产品在短时间内拼不过。而Energy Fuels只好凭技术创新来追赶,他们采用独居石这条路径,提取效率比传统工艺高,副产品还可以回收钍和铀,做到变废为宝。政府的补贴也帮了不少忙,比如《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税收减免,再加上国防生产法的支持,资金方面也可能会有助力。
中国稀土出口的管控变来变去,到了2025年,贸易上的摩擦还在持续,美国也忙着搭建备用供应链。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动作也不少,Lynas在马来西亚建立工厂,可运输的不确定性就挺高。Energy Fuels和Vulcan Elements在8月签了个谅解备忘录,打算提供氧化物用在磁体制造方面,想要搞一个完整的美国产业链。而和POSCO的合作也越走越深,早在2025年3月就开始讨论怎么强化供应链。这不仅仅是商场里的合作,更有点战略上的考量,美国希望借此拉拢盟友一块分摊风险。
要是在美国本土用上稀土磁体,那可算多了一份保障。稀土产业从过去的依赖逐步走向自给自足,这条路还挺长,但打好基础,前景挺光明。查默斯带领的Energy Fuels,说明了技术和政策合力能搞成大事儿。在电动车普及的今天,材料链的稳定成了产业腾飞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