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名字玩得确实挺乱的。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用英文后缀加得越多,越让人迷糊。比如一个常见的场景:朋友问我,你那辆汉呢?我说:汉S,S代表运动版。结果他又问:是插混还是纯电?我一愣。其实汉P,是插混。要不是我特别熟,给他讲半天。可实际上,很多买家搞不清楚型号和配置的关系。
我记得一次,朋友试驾比亚迪唐。他说:哇,这车空间巨大,感觉比我家的宝马X5还大。我心里暗笑:海外消费者对唐这个名还挺喜欢的,觉得大气。但一看后缀,又困惑——唐Plus唐Max,看得人云里雾里。有句话我挺认同:名字越复杂,沟通成本越高。这次我听到公司内部考虑改用纯数字方案,也算是个刹车措施。
他们打算按等级划分:5、7、9,其中5代表基础版,7是加长轴距,9则是高端旗舰。这个思路其实还挺有趣:用数字表达层次。我突然想:哎,这样老外还能明白吗?毕竟数字代表的含义要靠系统解读。一开始我以为,数字可能会像iPhone 13iPhone 14一样变化,但他们设计的逻辑,是等级不同,数字越大代表越豪华,将来可能秦也改名成秦5、宋变宋7。是不是觉得简单明了?其实我也在怀疑:这玩意,能真正落地吗?
我翻了翻公司资料,发现有人觉得,这样一来,车型编号就像库房里的编号一样,清楚明了,又方便标准化。不像汉与唐,名字太多元,老外一看就蒙。可实际操作起来,涉及两千多家售后网点,系统都得同步升级。一开始我还以为,改名只是个名字变改,结果发现,连商标、物料、车机系统都得改。尤其是经销商的销售系统,要打补丁、培训。这个工作量想象中巨得让我咂舌。
我有个小疑问:改名之后,曝光期会不会变短?或者说,消费者不惯,反而带来困扰?(这段先按下不表,想再深入想想。)话说回来,中文命名有点人味,比如秦汉唐这些字,现在听起来很有文化气息,也更贴近消费者心理。可是:海外市场怎么说?他们又更喜欢简洁、直白的型号。比如特斯拉的Model S、Model 3。一听名字就知道区分,没得争论。
试想,一个唐7和唐9,差异明显,配长轴距顶配,消费者一眼就懂。可如果变成唐5唐7,大家会不会太机械?或者会不会给经销商带来矛盾?销售时说这车是唐7,空间大,价格还可以。客户听完,可能会问:那唐9更好?销售要怎么解释?这就是标准化带来的新困扰。
我还想到,品牌的趣味性可能会掉一截。比亚迪海洋系列,用海豚、海鸥起名字,年轻人就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你说,要是把汉变成汉1、汉2,年轻人还会感兴趣吗?这些颜值高、名字有趣的系列,确实吸引年轻粉。反倒是数字就显得公式化,少了点心意。
对了,心里还琢磨:这种命名变化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每款车可能都像手机一样,有版本号性质?比如秦5秦7就像标配和旗舰。有人在论坛建议:可以搞个周边,比如唐7变个卡通logo,或者做款旅行箱啥的。你会不会觉得,品牌展现的方式变得更活泼?
我也料不到,改名还会涉及到文化问题。比如粤语区,把唐9念成唐咯,是不是更顺口?或者,农村地区的用户更在意念起来的顺畅度。这就像我一朋友说的:名字念得顺,记得牢。现在不就是这样吗?宝马X5很容易记,关键还在于X5代表什么。
我还在想,虽然无从预知这个数字方案到底靠谱不靠谱,但有个点我觉得挺合理——简洁直白。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用户不喜欢折腾。只要它能准确传达价格阶层配置水平,是不是倒也行得通?或者,只是公司临时应变的权宜之计?
(这块不表,先想想后续怎么展开)我还在试图理解,未来这个数字体系是不是会像武侠小说里九转玄功那样,逐步完善,变成企业核心的密码。但也怕久了变死板——像个公式一样,失去个性。
最后想到一句,销售朋友曾经说:你这车,要配上搞活动的短视频,就是‘唐7’vs‘唐9’,一秒说明白。我心想:可能变成快闪字幕风格的直白比拼。你怎么看?这事,真要看时间的试金石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