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生意的电车,还是救命的“电池库”?
——电网被“反薅羊毛”,普通人能否玩转0成本用车?
热得像要化了,这年头空调成了续命神器。
可谁能想到,这么个夏天,电网也快撑不住了。
武汉7月4日中午,39度高温烤得人发懵,电网负荷一口气冲到1704.8万千瓦,愣是比去年早了20天。
全国更夸张,江苏、安徽、山东的电网直接“红灯报警”,空调用电涨幅占了90%,直接把电网拧成一根绳。
谁都以为电车就是个大号用电宝,没想到转眼间成了国家的“电池库”。
成都有个姓朱的车主,饭点儿来特来电充电站,把电车一接,点点手机,转身就能给电网“倒”电,每小时净赚几十块钱。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以前谁敢信?
现在真就发生了。
倒电还能挣钱,说出去跟天方夜谭一样。
深圳、上海也不甘落后。
6月23日,深圳一下子开了84个充电站试点放电,大中午补贴能给到2元一度电。
有本事的车主深夜低价充电,白天高价放电,一度电差价好几块。
玩的就是心跳。
最夸张的是,上海有小区停电,几辆电车接力放电,七小时就给三十多户解决了做饭、烧水的问题。
供电公司还按1.6倍给人家积分。
你见过这样薅羊毛的操作没?
但你要说人人都能“白赚”电钱,怕是有点早。
先别说V2G这技术,家用桩还没普及,能反向放电的公共桩也没几个。
真要去倒电,还得顶着大太阳排队。
不少网友一看补贴高,立马心动了。
可这政策一地儿一个样,杭州7月刚刚出台顶格2元/千瓦时的补贴,其他地还迟迟没动静。
今天在上海赚钱,明天到南京就没戏。
不公平啊。
还有人算过账。
比如上海开特斯拉的那位,家里夜里用谷电三四毛一度,白天能卖到1元多。
车子62.5度的电池,留20%自用,剩下的全倒出去,每次能净赚五十块。
要是一个月干十次,等于白用车。
理想很美,现实却扎心。
你得凑时间,跑指定充电桩,时刻盯着电价,谁有那么多精力?
而且这路子真要大家都学,还能补贴这么多吗?
有人说倒腾电池就是在掏自家钱包,越用越快坏。
电池这玩意儿,本来就是消耗品,谁都怕薅多了赔本。
政策倒是拍胸脯保证,现在的动力电池寿命最少三千次,哪怕打个八折也能用两千次。
新出的钠离子电池,更是说能冲一万次。
不过,宣传归宣传,没人敢保证天天这样玩不会出事。
深圳王先生三个月用下来电池健康没掉,但这能代表所有人吗?
要是用的不靠谱的设备,电池再好也得被“薅”瘪了。
其实,说到底谁都知道,技术好是一回事,普通人还能不能一直“薅”到羊毛?
等政策普及开来,家家都能反向充电,补贴还会不会这么高?
资本家一看大家都来赚钱,还不分分钟抬高门槛?
最后又是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普通人喝口汤。
再扯远点,今年首批九个试点城市一上线,政策就开始引导电车反哺电网。
杭州敢第一个吃螃蟹,给到2元补贴,深圳、上海紧跟。
技术派拼命推V2G,电池厂商炒热钠离子,说什么零下四十度都不卡。
蔚来造了三千多个换电站,院士都夸它是新能源调节的法宝。
巴士集团的电动大巴,白天不用就反向放电,日目标一万五千度。
企业其实早就看清门道,哪个不是奔着市场和影响力去的?
你说普通人能不能分蛋糕,这事难说。
先得有V2G桩,再得赶上高补贴,还得天天盯着行情。
大多数人也就自己用用,真把它当成理财工具,也没那闲心。
朋友圈里抢着试水的人不少,可一半是观望,另一半纯当新鲜。
专家们也挺分裂。
有的说这就是新能源的未来,能把风电光伏剩下的电“装进库”,帮国家省钱省碳;有的却说,政策和资本一旦联手,最后普通人还是得当“韭菜”。
说得难听点,补贴还能给几年?
门槛能不能一直放低?
那么多人抢着倒电,到头来会不会又被资本卡脖子?
往前看,2025年宁德时代的钠电池要上量产线,说是循环一万次,冬天也不卡壳。
杭州、深圳的补贴政策一落地,家用V2G说不定哪天就变普及。
电车真有可能成为“救命神器”。
可等大家都能倒电赚钱,规则会不会又变了?
市场会不会重新洗牌?
电网调度能不能扛得住?
企业会不会把羊毛都攥紧了,不给普通人薅了?
更扎心的事还在后头。
每年用电高峰一来,极端天气一来,就是技术的试金石。
政策能否一直撑下去,技术能不能不掉链子,最终都没人敢包票。
你说电车成了“救命稻草”,车主到底是义工还是“套利专家”?
谁又能拍胸脯保证,未来不会变成一场资本游戏?
说句实在话,电车倒电这路子,听起来像童话,真干起来像过山车。
有些人觉得这是科技红利,有些人却担忧最后又是资本分肉、普通人喝汤。
车网互动就像个大储钱罐,谁都想来捞一把,可一不小心,电池先坏了,补贴退了,热闹也就散了。
不是说谁都能白拿好处,也不是谁都能稳赚不赔。
电车现在是电网的救场英雄,也是企业的摇钱树。
普通人想靠它实现0成本用车,理想和现实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技术、政策和资本三方来回掰手腕,普通用户要想分到羹,得看自己有没有运气和眼光。
有网友说,这倒电就是新能源时代的分红,是绿色低碳的捷径。
也有人担心,免费午餐背后藏着新一轮割韭菜。
技术是进步了,政策却不一定永远站在普通人这边。
普通人到底该不该入局?
谁知道呢。
最后,不禁要问:反向放电真是“白捡的钱袋子”,还是新型“智商税”?
你会为了省点电费专门折腾这些事,还是宁愿自己老老实实充电?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谁又能笑到最后?
会不会又是一出,看着热闹的“新把戏”?
留言说说看,你信不信这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