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车,最近领克那新SUV,900 EM-P,挺火的。
说是要和理想L9、问界M9掰手腕,这就有点意思了。
按理说,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卷成这样,多一款车可选是好事。
但仔细想想,这事儿好像又没那么简单。
先说这车本身,参数堆得挺足的,什么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4秒级加速,恨不得把所有时髦玩意儿都塞进去。
内饰也挺用心,又是大屏又是氛围灯,力求营造一种“壕”气冲天的感觉。
但问题是,这些东西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么多功能吗?
这就要说到第一个立场了,厂家的立场。
车企当然想把车卖贵点,利润高嘛。
你看现在新势力造车,动不动就五六十万,恨不得把BBA踩在脚下。
他们会说,你看我的车智能化程度多高,用料多好,服务多到位。
但说白了,还是想卖个好价钱。
再说说消费者的立场。
现在的消费者可精明着呢,不是你说什么就信什么。
他们会货比三家,会研究参数配置,会看各种测评视频。
他们想要的是性价比,是物超所值。
你车再好,价格太离谱,他们也不会买单。
还有一种立场,就是“等等党”的立场。
这部分人对新车有兴趣,但又觉得价格虚高,所以就抱着观望态度。
他们等着厂家降价,等着竞争对手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说白了,他们就是想捡便宜。
所以你看,这三种立场就形成了博弈。
厂家想卖高价,消费者想买低价,而“等等党”则在中间搅局。
最终价格会落在哪里,谁也说不准。
但我觉得,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现在的新能源车,有点过于追求“堆料”了。
好像只要把所有最新技术都用上,就能造出一款好车。
但实际上,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
举个例子,自动驾驶技术现在很火,但实际使用场景却很有限。
在高速公路上跑跑还行,但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还是得靠人来开。
那消费者为什么要为这些不常用的功能买单呢?
还有,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强调智能化,说自己的车能语音控制、能远程操控、能自动泊车。
这些功能确实挺方便的,但同时也增加了车辆的复杂性。
一旦出现问题,维修成本也很高。
所以,我觉得车企应该好好想想,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更智能的车,还是更可靠的车?
是功能更多的车,还是更省钱的车?
与普遍认知不同,实际情况是,很多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安全、舒适、省油。
他们并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只需要一辆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代步工具。
仅“代步工具”这四个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在很多人眼里,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身份的象征、炫耀的资本。
这种观念也影响了车企的研发方向,让他们一味追求高端化、智能化,而忽略了最基本的需求。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车企。
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你不搞点创新,不搞点噱头,很容易就被淘汰。
但问题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噱头不能过度包装。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市场竞争激烈”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自身的责任?
如果大家都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求高端,车企还会这么疯狂“堆料”吗?
话说回来,领克900 EM-P到底值多少钱?
我觉得这得看它最终的定价策略。
如果价格定得太高,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如果价格合理,或许还有机会和理想L9、问界M9掰掰手腕。
但不管怎样,我都希望车企能多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少搞点花里胡哨的东西。
毕竟,汽车的本质还是代步工具,不是玩具。
想起前几年,我有个朋友非要买一辆顶配的SUV,说是为了面子。
结果开了没多久就后悔了,因为很多功能他根本用不上,而且油耗还特别高。
后来他把车卖了,换了一辆普通的轿车,反而觉得更舒服了。
所以说,买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为了面子而买单。
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