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士行业迎来标志性转折。五支新型车队以橙色、粉红等跳脱传统色彩的车身亮相香港街头。五支车队将分批投入营运,电子支付强制化、车厢空间升级、监测系统全面覆盖等举措,显示政府确实在吸纳民意推动行业转型。仅从颜色和技术上改良,尚未触及行业沉痾的核心——的士服务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断层。当局在技术层面叠加创新的同时,若忽视服务本质的系统性重构,恐将沦为治标不治本的表面工程。
政府鼓励五大车队各自打造品牌,本意是通过市场竞争提升服务,却意外制造了新的痛点。市民需要下载五个独立应用程式才能覆盖全港的士服务,这种设计显然与智慧城市应有的便捷性背道而驰。反观内地,即便存在滴滴、美团、高德等多个平台,用户仍可通过聚合型应用实现“一键叫车”。香港当局在推动的士科技赋能时,显然低估了数字时代“便利”二字的分量。
早前香港歌手方皓玟在街头目睹的士司机因内地游客未备现金而破口大骂,愤而代付车资的场景,恰为香港的士服务的病灶提供了鲜活注脚。引入六人座车型、强制双电子支付系统、安装行车监测设备等举措,确实回应了市民对基础设施的长期诟病。往返机场的旅客不再需要忍受后备箱塞满行李的窘迫,支付纠纷有望通过电子记录厘清责任,这些技术升级无疑能改善服务的“物理体验”。
然而这些进步本质上属于“被动式服务改进”。香港的士服务长期为人诟病的“黑面神”态度、挑客拒载、绕路多收等问题,根源在于行业封闭生态下形成的服务惯性。香港的士的服务标准仍停留在“完成位移”的原始阶段。这种服务文化的断层,源自行业长期缺乏竞争压力。近年来香港的士与网约车之争频频登上新闻热搜,引人关注。长期以来出租车行业并未参与自由市场竞争,同时司机面临沉重的牌照费用压力,也就缺乏改善出租车服务质素的动力。许多支持网约车的舆观点认为,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受损系咎由自取,过去市民只能选择乘坐出租车,忍受最低限度的服务水准;然而,随着多个网约车平台陆续进驻香港,乘客将会有更多选择,市场将出现更全面和更公平的竞争。
然而,站在智慧城市转型的十字路口,香港的士改良不应止步于技术层面的缝缝补补。当车厢装上监控镜头、手机装满叫车软件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如何让冷冰冰的科技承载有温度的服务,如何将机械的合规转化为真诚的服务自觉,这需要政府引导行业完成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跨越。唯有当乘客在后座感受到的不只是监控镜头的注视,更是服务者发自内心的职业尊严时,才算真正触及灵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