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

这几年,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好像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以前还是个新鲜事物,现在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能看到它们安静地跑在路上。

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有个问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国家在汽车这件事上,过去几十年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跑,怎么突然之间,尤其是在电动车这个领域,就好像开了挂一样,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开始大批量地往国外卖,甚至在2023年超过了日本,成了全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这里面没什么玄学,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变出来的,而是一场从国家最高层到工厂生产线,持续了二三十年的集体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咱们得从一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源头说起,那就是咱们国家的能源焦虑。

这事儿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当时,包括后来被大家称为“中国锂电池之父”的陈立泉院士在内的一批顶尖科学家,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去研究和预测咱们国家未来的石油够不够用。

研究结果让人心里一紧:咱们国家煤炭多,但石油和天然气都很少。

从1993年开始,我们就从一个能出口石油的国家,变成了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

这种对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到了2023年,我们用的石油里头,超过百分之七十都是从国外买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运行所需要的“血液”,绝大部分都得靠别人供给,这在战略上是多大的一个风险。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所以,从那个时候起,高层就下定了决心,必须要找到能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这不单单是为了环保,更是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一件非干不可的大事。

光有想法还不行,得有路子。

那个时候,咱们的汽车工业流行的是“市场换技术”,就是说我们把市场开放给外国车企,让他们来建合资厂,希望用我们的市场,换来他们的核心技术。

结果呢?

几十年下来,市场是让出去了,咱们也成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国,但最关键的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人家还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咱们更像是一个技术高超的“组装车间”,而不是一个能独立设计创造的“研发中心”。

北京大学的路风教授当时就看得特别明白,他说这种模式是学不来真本事的,因为你没有从头到脚完整地开发过一款产品,就建立不起来自己的技术体系。

所以,“自主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正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为了刺激经济投了四万亿,这笔钱不能光用来修路盖楼,更要投向能支撑国家未来的新产业。

于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既能解决能源问题,又能让我们在技术上绕开传统燃油车壁垒的“新赛道”,就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

战略方向定了,具体怎么干呢?

这里就体现出一种很聪明的务实精神,可以叫“赛马机制”。

当时搞新能源车,技术路线有好几种,有纯电动的,有油电混合的,还有搞氢燃料的。

到底哪个好?

大家别在会议室里争了,都拉出来跑跑看,看谁的技术最成熟,最能解决问题,市场最能接受。

在动力电池这个核心部件上也是一样。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陈立泉院士当时拿着他的锂电池方案,去找项目的总负责人万钢,万钢虽然是汽车行业的顶级专家,但他也没有直接拍板,而是让锂电池也上场比赛,和其他技术路线的电池一起比,看到底谁能做到“跑得远、安全性高、成本还低”。

最后,经过一轮轮的实际检验,纯电动汽车和锂电池这条技术路线,就在这场竞争中跑了出来。

技术路线清楚了,可新问题又来了:老百姓不买账啊。

当时大家对电动车的顾虑特别多,怕开到一半没电了,怕充电不方便,更怕电池不安全会着火。

可以说,当时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自发的电动车消费市场。

这时候,国家又出手了,用政策和补贴,硬是“创造”出了一个初始市场。

大家可能还记得当年的“十城千辆”工程,就是在十个城市里,每个城市推广一千辆新能源车,买车给高额补贴。

这个推广过程也很有智慧,一开始并没有主攻私家车。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你想,如果个人花十几万买辆车,开在路上出了问题,往网上一发,舆论压力会非常大,这个新事物可能刚萌芽就被掐死了。

所以,最开始是从公交大巴和微型车入手的。

公交车路线固定,开得慢,就算半路抛锚了,调度一下也容易解决,社会影响小。

微型车速度不快,一般也就是在城里代代步,出事的概率也相对低一些。

当然,一说起补贴,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骗补”的乱象。

那段时间确实有不少企业,就是冲着国家的补贴去的,造出来的车质量很差,目的就是为了套钱。

这让很多人对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战略都产生了怀疑。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也有它意想不到的正面作用。

正是因为有钱可赚,才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企业和人才涌入到这个全新的行业里来。

大家都要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摊子铺开了,就算一开始有些人是投机,但固定资产投进去了,想走也难了。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真正想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就有了发展的机会和土壤,经过一轮大浪淘沙,最终把整个产业推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宏观的布局完成,真正的较量就深入到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为什么现在国际上会说“全球电池产业离不开中国”?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大公司,更是因为我们把整个电池产业的上游下游,整个生态都给建立起来了。

一块动力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这几样核心材料组成。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在十几年前,这些材料我们基本都得从日本、韩国进口,价格非常贵。

但现在,这些领域全球市场七八成以上的份额,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

这就像做一桌菜,我们不光有最好的厨师,连种菜的、养猪的、磨豆腐的、卖油盐酱醋的,全都是我们自己人,而且都做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这样一来,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制造业的形象和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提起工厂,很多人脑海里还是那种人山人海、油污满地的老旧印象。

但如果你现在去看看宁德时代或者亿纬锂能的工厂,你会发现那里干净得像高科技实验室,车间里看不到几个工人,全是自动化机器人在高速精准地运转。

在这里当工人,也不是简单的体力活了,而是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至少是大专学历,未来可能还需要本科。

中国汽车崛起,从追赶到领跑,改写全球市场格局-有驾

他们操作着精密的设备,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有很好的晋升空间,甚至能拿技术专利,成为受人尊敬的“工匠”。

而且,这些新能源企业的创始人,像宁德时代的曾毓群、比亚迪的王传福,本身就是名校毕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从骨子里就重视技术研发。

比亚迪一个动力电池研发部门,就有几百个博士和几千个硕士,这种人才密度是惊人的。

工厂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有装修得像咖啡馆一样的茶水间,让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都能在休息时放松一下。

这已经不是我们传统印象里的工厂了,而是一个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回想二十年前,吉利汽车的李书福第一次想去参加德国的法兰克福车展,甚至被拒签了,因为对方不理解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去参加车展。

而二十年后,中国汽车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个过程就像滴水穿石,汇聚了国家长远的战略眼光,无数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聪明才智与不懈努力。

就在几年前,三星关闭了它在惠州的全球最大手机工厂,那曾被看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标志。

但就在那片土地上,失业的工人们很快被亿纬锂能、比亚迪这些新兴的动力电池企业所吸收。

一个浪潮退去,一个更强劲的浪潮涌来,这就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