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冠销售”卷款跑路,十几位路虎车主买车反遭坑害

广东广州,十几位路虎准车主,这回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一百多万的座驾,银货两讫,钥匙也攥在手里了,谁料想购置税迟迟不见踪影,保险更是子虚乌有,这车,愣是趴窝在家,寸步难行。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笔钱,居然进了销售的私囊,而那位号称“金牌销售”的洪某,早已金蝉脱壳,溜之大吉。

这年头,买个路虎,也能撞上杀猪盘?

准车主们的心情,估计跟吞了只苍蝇差不多。

掏空家底,图个出行无忧,结果落得个有车不能开的窘境。

更倒霉的,是那些已经背上贷款的车主,车牌遥遥无期,银行月供却雷打不动,这日子,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4S店这边的说辞是,他们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是这洪某私刻公章,伪造收款码。

这话听着,怎么那么似曾相识呢?

但凡出了篓子,背锅的总是“外包人员”。

可问题是,一个“销冠”,能在4S店里瞒天过海,诓骗十几个主顾,这4S店的内部管控,得是何等的形同虚设?

平素里,大家伙儿买车这种大件,总觉得4S店是块金字招牌,稳妥。

毕竟是大厂背书,店面敞亮,售后有保障,万一出了岔子,也能找着人。

可这次的事件,着实让人不得不对这份信任,重新掂量掂量。

消费者信赖的是品牌,是4S店的资质,但到头来,面对的或许只是一个见利忘义,想空手套白狼的销售罢了。

说起来,这等闹剧,也并非头一遭上演。

之前也曾有过类似的新闻,4S店销售卷款潜逃,抑或是4S店私吞客户的购车款。

这背后的根源,恐怕不仅仅是销售人员的个人操守问题,更是4S店管理上的疏漏,乃至整个行业的痼疾。

依我看,4S店的销售模式,本身就暗藏玄机。

销售人员的收入,大头靠提成,为了冲业绩,他们可能会信口雌黄,甚至隐瞒一些关键信息。

更要命的是,这种高提成制度,也容易让人铤而走险。

“销冠销售”卷款跑路,十几位路虎车主买车反遭坑害-有驾

毕竟,在巨额回报的诱惑下,总有人会按捺不住内心的贪婪。

再者,现如今买车,流程繁琐得让人眼花缭乱。

又是贷款,又是保险,又是五花八门的手续费,消费者一不留神,就被绕进了迷魂阵。

一些销售人员,就瞅准了消费者对流程的懵懂,从中上下其手,雁过拔毛。

这事儿里,4S店嚷嚷着自己也是受害者,这话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但作为一家企业,4S店有责任对员工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有义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出了这等事儿,4S店不能光想着明哲保身,更应该积极善后,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当然,消费者自身也要擦亮眼睛,长个心眼。

买车的时候,务必仔细核对收款账户,切莫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支票。

一旦察觉到任何蹊跷,都要及时向4S店或者相关部门求助。

这桩糟心事,最终如何收场,目前还悬而未决。

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给整个汽车销售行业都敲响了一记警钟。

倘若4S店再不重视内部治理,不强化风险管控,恐怕往后消费者买车,都得自带法律顾问了。

说不定,未来买车,都得效仿网购模式,有个靠谱的第三方平台做担保,先验货,后付款,这样才能真正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踏实。

这年头,买辆车,也太费心劳神了。

这事儿也启示我们,切莫被“销冠”的头衔蒙蔽了双眼。

业绩斐然,并不代表德行高尚。

当我们想当然地把“销冠”视作专业和可靠的化身时,是否忽略了他们背后可能潜藏的利益驱动和道德风险?

这次事件,无非是将这种风险,血淋淋地呈现在了大众眼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