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正式登陆港股,成为吉利系第10家上市公司。然而,上市首日即遭遇破发,引发市场热议。表面上看,这是一家网约车平台,但仔细分析其商业模式,却发现曹操出行的核心逻辑并非靠打车赚钱,而是为吉利系定制车铺路。
网约车业务:利润微薄,流量依赖严重
招股书显示,曹操出行三年累计亏损近60亿元,其中大部分成本流向了高德、美团等聚合平台。超过85%的订单依赖外部流量,每单需支付7.5%的抽成,扣除这部分费用后,网约车业务的利润率仅剩0.5%,几乎无利可图。
显然,曹操出行并未将打车业务作为主要盈利点,而是将其视为引流工具。每进入一个新城市,平台通过补贴吸引用户和司机,但真正受益的是吉利旗下的定制车销售。数据显示,随着网约车业务的扩张,吉利定制车的销量同比暴涨650%,达到近9亿元。
定制车才是核心:司机才是“真客户”
曹操出行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家“to B”的汽车销售公司,而非传统网约车平台。其推出的枫叶80V、曹操60等车型,专为网约车场景优化,主打低能耗、高耐用性,吸引司机购买或租赁。
尽管定制车司机仅占平台司机总数的4%,却贡献了25%的订单流水。这种倾斜策略让曹操出行在卖车端赚得盆满钵满,同时也帮助吉利消化了部分产能。
车企布局网约车:醉翁之意不在酒
曹操出行并非个例,广汽的如祺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等,背后均有主机厂支持。车企涉足网约车,短期目标是消化库存、新能源车,长期则是为自动驾驶积累数据。
吉利近年来大力布局“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从造车到卫星通信,终目标指向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曹操出行作为重要落地场景,未来或将成为吉利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试验场。
行业变局:独立平台生存空间受挤压
曹操出行的上市,折射出网约车行业的深层变革——单纯依赖撮合订单的平台已难以为继,唯有绑定车企、整合产业链的玩家才能持续发展。对于滴滴、T3等竞争对手而言,曹操出行的模式既是挑战,也是警示。
结语
曹操出行的故事,本质上不是网约车如何盈利,而是车企如何在新能源时代重构商业模式。吉利通过“出行+卖车”双轮驱动,既消化了产能,又为未来技术铺路。但对于没有车企背景的独立平台来说,这场游戏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