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加强了电动车的管理,然而频繁出现的监管乱象却让民生温度大打折扣,从买车到骑车再到停车,小甄总结为“4乱”。面对这些乱象,国家相关部门紧急亮剑,强调治理必须守住 "不牺牲群众利益" 的底线,下面看看具体内容。
01.商家销售乱罚款
市场监管部门对电动车销售环节的合规检查,本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净化市场环境的必要手段。但部分地区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监管异化,多地存在 "以罚代管"" 逐利性执法 " 现象,对商家动辄开出数万元罚单。
针对这一乱象,国务院和市场监管总局也多次表示,今年将重点整改“以罚代管”“顶格大额处罚”等乱象,减轻企业压力,实现了监管效能与营商环境的双重优化。
02.骑行违章乱罚款
交通管理部门对电动车违章行为的处罚,本是守护道路安全的必要举措,但部分地区出现“重处罚轻教育”“选择性执法”倾向。骑行者因未戴头盔、载人等行为被罚款,而机动车占道、共享单车乱停放等问题却监管缺位。
多地公安部交管局及时纠偏,要求各地建立 "阶梯式执法" 体系:对首次违规且情节轻微者,采取现场普法、观看安全视频等教育措施替代罚款,这种柔性执法更能触及人心。
03.停车充电乱扣车
2024-2025年开展了全链条整治,全国消防部门对电动车违规停放、室内充电的整治,源于防范火灾隐患的初衷,但部分基层单位采取“一刀切”扣车措施。这种重“末端执法”轻“源头治理”的方式,引起了矛盾。
部分小区由于配套充电桩建设滞后,居民将车辆推进楼道充电实属无奈,故此此前消防救援局发言人也表示,不应该轻易地扣老百姓的电动车。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新的办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堵疏结合整治违法停放乱象。
04.国补换新乱标准
国家推行的电动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本意是淘汰超标车辆、保障骑行安全,却在落地过程中出现 "标准打架" 现象。有的商家先抬高售价再打折,有的流程繁琐,要求居民提交证明材料,甚至有的要交押金,本该惠及百姓的“暖心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
针对补贴乱象,多部门联合出台“透明化改革”措施:要求各地统一公示补贴车型、基准价格、补贴金额推行“线上直补”模式。并且消费者在参与活动之时也要认准有资质的门店,先交押金再退款都不是正规的。
小甄总结
电动车治理的本质,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近日重庆某区委书记就说,交警不是来贴罚单的,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于电动车也应是如此,管理是必经之路,但不应该牺牲商家和用户的利益,这是难点也是必须解决的。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电动车资讯,可以关注、推荐、转发,一起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