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从中国退场后的别样征程!2018年,日本铃木汽车毅然决然地与中国市场挥手作别。彼时,铃木董事长铃木修掷地有声地抛出一句狠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紧接着,便以象征性的1块钱价格,将铃木在长安铃木中50%的股份卖给了长安,带着满腔的愤懑与不甘,决然地退出了中国汽车市场。时光匆匆,六年多的光阴转瞬即逝,这个曾经专注于小型车领域的品牌,如今究竟是每况愈下,还是迎来了新的转机呢?
回溯往昔,铃木汽车在中国市场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岁月。1993年,正值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之际,铃木便与长安汽车携手,共同成立了长安铃木。那时的中国,老百姓的腰包尚不算鼓,小型车以其经济实惠、油耗低的特点,恰好契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奥拓、雨燕等车型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成为了街头巷尾常见的身影。到了2010年,铃木汽车迎来了销量的巅峰时刻,全年销量高达28万辆,在当年中国总销量超过1800万辆的汽车市场中,占据着相当可观的小型车市场份额。要知道,当时小型车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高达35%,而铃木无疑稳坐小型车市场的头把交椅。
然而,市场的风向总是变幻莫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对大尺寸车型、SUV情有独钟,小型车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35%一路下滑至2017年的6.7%。铃木汽车的销量也随之遭受重创,2017年全年销量仅剩10万辆,到了2018年上半年,更是只有2.49万辆,与全国2400万辆的总销量相比,简直微不足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长安铃木的管理层曾多次劝说铃木修推出大型车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但铃木修却始终固执己见,坚持认为小型车才是铃木的立身之本,绝不动摇。
说起铃木修,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一部励志传奇。1930年,他出生于日本岐阜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先在银行从事信贷工作。1958年,他与铃木家的孙女喜结连理,随后改姓进入铃木公司。从基层员工做起,他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在1978年登上了社长的宝座。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的销售额从3000多亿日元一路飙升至3万亿日元。铃木修以抠门著称,甚至为了节省几分钱的成本,将工厂的标线从黄色油漆改为白色油漆。这种精打细算的经营策略在小车市场上曾一度奏效,1983年,铃木在印度成立了马鲁蒂铃木,迅速占据了印度市场的一半份额。然而,在中国市场,这套策略却行不通了,但铃木修宁愿选择退出,也不愿做出改变。
2018年6月,铃木先与江西昌河分道扬镳;9月,又将长安铃木50%的股份以1元的价格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黯然离开了中国市场。铃木修那句“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的话语,成为了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的标志性宣言。自此,中国市场上再也看不到铃木的身影,而长安则接过了长安铃木的接力棒,继续在市场上拼搏。
退出中国市场后,铃木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印度等小型车仍受欢迎的地区。在印度,马鲁蒂铃木可谓风光无限。在2023 - 2024财年,其销量高达213.5万辆,销售额达到1.35万亿卢比,同比增长近20%。公司还信心满满地喊出了到2030年销量达到500万辆的目标。2019年,丰田收购了铃木5%的股份,双方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展开合作。从2025年起,马鲁蒂铃木还将为丰田提供电动车。此外,铃木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也有一些小规模的业务拓展,整体上并未因退出中国市场而一蹶不振。
2021年,铃木修正式退休,他的儿子铃木俊宏接任社长一职,而他则担任顾问。2024年12月25日,铃木修因淋巴瘤去世,享年94岁。铃木公司在2023 - 2024财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净销售额达到5.3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印度汽车销量为179.4万辆,摩托车销量为92.1万辆。为了顺应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趋势,铃木公司还投资4.5万亿日元用于电动化和电池技术的研发,瞄准了碳中和的目标。
时光来到2025年,铃木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在该财年的第一季度,铃木的收入达到了1397.8亿日元,运营利润为142.1亿日元。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从整体年度来看,收入达到了38.446亿美元,同比增长3.68%。马鲁蒂铃木在印度市场依旧销售火爆,2025年6月销量为167993辆,7月增长至180526辆,8月也保持在18万辆左右,出口量更是同比增长了41%。尽管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有所下滑,但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损失。不过,2025年6月,由于中国对稀土的管制,Swift的生产曾停工几天,随后才部分恢复。
在全球战略方面,铃木也做出了重大调整。2025年9月9日,铃木公布了技术策略2025,将重点放在轻量化车身、小电池以及碳中和燃料上。公司计划投资80亿美元在印度建立EV中心,未来5 - 6年还将投入70000亿卢比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这一步棋可谓走得扎实,目前印度国内的充电站数量已经超过2.6万个,为铃木抓住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的铃木,虽然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蛋糕,但凭借在印度市场的出色表现,依然撑住了大局。
铃木的这段经历,实际上反映了汽车行业的变迁。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但铃木未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最终选择了退出。退出后,它专注于小众领域,在印度市场取得了超过41%的份额,混得风生水起。然而,面对全球电动化的浪潮,铃木虽然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最终能否成功,还得看其执行能力。与中国车企的飞速发展相比,铃木的步伐或许稍显缓慢,但至少它还没有被市场淘汰,依然在汽车行业的舞台上顽强地生存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