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玉门关的风沙里,白天晃眼,夜里不眠。比起考古现场,这里多了几分商业气息——长城汽车的人在直播间摆开架势,旁边博物馆的人侧身坐镇,背景是两千多年的边塞和一辆敦煌配色的坦克500。他们眼里折射出东西方丝绸路的残影,也混杂着当代品牌人的焦虑和企图。主角魏建军开场自揭家底,“来长城寻根,是我们的寻根之旅。”他这一说,显得格外郑重,但现场并没有想象中轰轰烈烈:没有烟火,只有沙砾,和一排敦煌绿的汽车。“长城”这牌,扛起来,是荣耀也是重压。
如果让我站在那里,你说要在敦煌的边界与三十来年的造车履历里,提取什么“万里精神”,我未必有答案。现场是真土,历史是真远,任务却是复刻中国品牌的底色。作为生于证据链之间的人,我尽量少用修辞差事,满脑子只剩下一个疑问:中国品牌,能从敦煌找到什么因果关系?是精神遗产,还是一次形象借壳?如果我是魏建军,在万里长城的末端想证明些什么,证据会是什么?
证据其实早摆弄出来:自主研发。他说长城汽车“七国十地全球研发”,自主可控、发动机变速箱电池做到了掌握底层技术。莫高窟的青绿山水色调被移植到汽车配色上,“敦煌绿”也是千年文化的“希望色”。这些说法,既像是在汇报,也像是在写品牌自传。只有一件事脱离了所有商业修饰:长城汽车拿出实际行动,去支持敦煌的文物保护和治沙人。这点,还是值得照拂和称赞的,企业参与文化守护,至少是不会失分的真人实事。
如果要继续追问“万里精神”的内核,他们说得很充分。“探索、自信、坚守、传承”,这是敦煌和长城的精神串联,也是企业口号的重写。技术上强调攻坚、对外讲自主信心、产业上说长期主义拒绝投机,传播敦煌文化、保障就业、守住诚信底线。如果按证据链来梳理,他们确实走过了产业升级的路,也带了一点文化自信出去。魏建军坦率承认,长城汽车的35年其实非常短,在2500年的长城和1600年的莫高窟面前,仅仅是过路人。
但这条线索里有句场外真话:企业的短与历史的长,永远是个断层。你可以做敦煌绿,也能支持文保,但谁都知道,35年后这家企业还在不在,莫高窟却可能还立着。所以企业借道文化,是拿来壮胆?借着历史的排场自证?还是为了找一个值得传下去的理由?
业内常有个“精神复刻”的标准动作。你复刻敦煌的美,顺便借用长城的坚韧,把自己的理想和技术填进去。这没有错,商业的本分就是自我包装。但如果精神成为产品的标签,最终的落点到底是产品自身,还是包装出来的故事?现实世界极其残忍,技术自立能撑住中国汽车的未来,但品牌精神,往往是滤镜下的自我安慰。我们见多了“原创设计”、“自主研发”的大字报,但技术很快过时,消费偏好随时转向,唯有精神故事还可以反复讲。
关于“敦煌绿”,坦克500做了,但消费者真的会因为窟里的色彩买车吗?中国制造在海外能靠什么赢得“形象”,是情怀,还是性能?你说这些都是“希望色”,我更愿意定义成“指望色”——品牌指望借文化加持,消费者指望买到不丢人的产品,企业指望自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活下去。
有句话,业内人私下说得很黑:“造车的,讲最后都是指标和利润。文化是陪衬,精神是优化。”这话狠,但不无道理。企业能不能走到35年之后,说到底,得靠那些“发动机变速箱电池”撑场面。讲故事,只是让苦日子显得不那么苦,甚至多点自我感动的佐料。每一场文化寻根直播背后,都是一次公关自救。只不过自救的姿势定调在敦煌,显得没那么狼狈,还多了点历史滤镜的诗意。
作为旁观者,我想说,巨头们喜欢寻根,是因为现实太无趣。企业总得找个能共情的故事框架,哪怕只是让自己更容易入眠。当然,对“万里精神”这样的高度抽象,最忌讳的是说教。真正的坚守不是在直播间讲出来的,而是市场出分、工厂出货,团队出人命的日常累积的。说实话,早上讲传承,晚上赶出库,白天讨论敦煌文化,夜里核算KPI——这才是企业活着的真相。
有时候看多了这些,难免有点冷幽默上头。比如“坚守”,在企业里有时候是管理层对财务的执念,“探索”,是研发团队的加班。公司墙上贴的口号和敦煌窟壁画一样经用,只是后者耐磨,前者掉字快。人们一边活在“万里精神”的故事里,一边陷在月报和验收单里。谁能说万里精神里有多少是真的传承,又有多少是品牌公关的疑难杂症?
到底,“中国品牌”能不能借敦煌唤醒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共生?也许某一天,这种精神会在无人驾驶和新能源大潮里被重新定义。也许百年后,敦煌壁画上的绿和长城车漆的绿只剩下数据库里的色值。问题是,企业寻根,消费者买单——精神的归宿到底归于谁?
不妨留给你一个问题:中国品牌拼精神,拼底色,拼技术,最终拼的到底是什么?在“万里精神”与现实间,谁在讲真话,谁在讲故事?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