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公里四十五分钟接驾,西安网约车为何越来越像出租车返祖进化

说来你可能不信,2024年还能见到“15公里,45分钟接驾,人机博弈一场,车费不足三十块”的魔幻场景,真的不是“穿越回了出租车排队候客的上世纪”,而是赤裸裸发生在咱大西安的真实一幕。

一位网约车司机在社交平台发了牢骚,结果评论区直接变成司机吐槽大会:有的说“点个单快成景区观光了”;还有说“空跑距离都够去个郊区溜个弯”……不得不说啊,这网约车越开越像出租车升级加强版,Plus你见过没?就是驾驶员负担更重、乘客也没见着多省心那种。

说到底,网约车到底为谁服务?乘客还是司机?当年平台吹的“高效匹配,极致体验”,现在咋就变成司机空跑半小时,扣下大部分车费,乘客也未必等得更短,这种“双输”的骚操作,到底谁赚到便宜了?

手机里的地图明明只剩15公里,司机大哥却悄悄看了眼时间:“这接驾都赶上一小时剧集了,还没播到片尾曲。”话说回来,这接驾慢慢变成考验司机心理承受力的修仙副本,眼瞅着30元的车费还没到手,平台抽完成还得一杯奶茶的钱,燃油加上时间,也就够填个小饼干。这样下去,谁还能真心当个现代“马路天使”不是?

有人说,和出租车时代相比,网约车本来就是“破局者”——可今天你看,平台为了拿捏用户体验,把司机们逼回排队、跑空车的怪圈。往昔的高光:“三分钟接单,不浪费你的青春”,现在变成“司机定位一声叹息,平台还在派单空跑”,折腾来折腾去,真是让人忍不住发问:网约车革命,咋又循环回传统出租车那一套去了?

扒拉扒拉经济账,你会发现,这场“长接驾+空跑”的GTA任务,司机简直就是给平台无偿送运力。拿西安那单算账,接驾45分钟,期间你本来能完成一两个短途单子,稳稳进账好几十;现在倒好,这机会成本刷刷往外流,油费电费算上八九块,平台再分一刀,司机赚的啥?说句实在话,15公里的辛苦和30元的进账,司机兜里可能还搭进了自己喝水的钱。

最扎心的是,这种“接驾马拉松”不是偶然。交通枢纽附近,不少司机一接单,导航一查:哎,起点离自己仨地铁站远。平台叫你别让乘客等,结果司机们只能扎堆抢单,抢完发现是“亏本单”,一群人抱团焦虑,还得顾着投诉率,生怕把号搞黄了——你说这像不像慢性自杀?

有老司机说了,出租车队当年也没这么惨。人家在机场、火车站那会儿,一溜烟排队等客,轮到谁谁上,客不绕道,司机不空跑,你要是嫌慢顶多递个眼色。油钱、等车时间都包在了明码实价的计价表里,信息透明,少了多少折腾。反观现在,网约车是预估价,路线一堵司机只能在车里练冥想,乘客到了地还得和司机算路费“打折没”?遇到高峰期平台还来个阳光普照奖——看谁白跑得多,看谁生气程度“逆天改命”。

再说派单这事,出租车队起码有调度,谁在合适位置谁上的快。网约车司机现在呢,光凭平台算法“神手一挥”,地图上一阵乱选,有时候你明明歇在小区门口,单子偏偏送到3公里以外的郊区。这叫啥?有点像在全城抓娃娃,哪怕抓到的奖励只有糖屑也得干。

十五公里四十五分钟接驾,西安网约车为何越来越像出租车返祖进化-有驾

平台的大聪明,这几年是越玩越转:说是提升乘客体验,把三分钟接单视作圣旨,把时间按成面粉一样“擀平”,眼不见司机实际空耗多少“搬砖劳力”。空间成本算给司机自己,时间成本视同路边的尘土。有人说平台就是造风口的,但乘客习惯了快捷服务,平台靠“用户活跃度”绕个弯赚钱,司机则在这个“零和游戏”里熬成钢铁忙碌人。

对司机来说,这游戏越来越不讲理:派单靠系统分配,想选单有点难;价格慢慢走向“标准定价”,加价空间一缩再缩;而城市区域划分、运力动态调度,这一套其实早就把网约车推回了“出租车流水线大军”的怀抱。 但最关键的区别是啥?出租车起码有固定候客点、轮班优先序,网约车司机还是堆在“无差别共享”中央厨房里卷生卷死。

有人不服气,说以前网约车让司机挣钱多,现在怎么反噬了?你仔细琢磨,行业早已从“抢单”主场,倒向了“派单”,司机变得更像钉在排班表上的小螺丝。以前你能挑挑订单,加价赚点辛苦费,现在算法统统打包归整,司机只剩盲目等待,运气不好还可能连续吃“亏本单”。

那乘客的体验咋样?好像也没见得更爽。等个车,平台显示“预计3分钟”,结果司机在三公里外堵成麻花。明明电话沟通好了,车就是迟迟不动;还有些“自动拼车”套路,路上多绕一大圈,弄得上班族直呼“迟到扣奖金”。用户一气之下转而选择地铁、共享单车,订单又缩水,司机更尴尬。

十五公里四十五分钟接驾,西安网约车为何越来越像出租车返祖进化-有驾

司机的心理路程也是个故事。刚入行那会儿,大家赶着下班高峰,忙是忙,起码赚到钱;现在的话,单子多了个“命题作文”——不能只想着跑得多,更要看平台怎么安排。时间被切碎,钱也被分割,劳心劳力不讨好,心里那口气,吧唧吧唧还吞不下去。偶尔有人“消极对抗”,顺着平台派单慢腾腾,最终还是被“智能风控”盯上,轻则不推荐,重则被限单。

值得一提的是,司机群体可没傻等着被羊毛薅秃。慢慢地,老司机们开始组小群、开讨论会,琢磨怎么“反算法”。有的自定区域,只认身边单,有的一看长接驾直接拒接,反正平台扣分也要守住底线。有时候大家还会故意集体下线一会儿,制造短缺逼平台补贴提价……一时间,网约车江湖上演“人机策略博弈”,你出政策我来招,活活把抓娃娃机变成天桥下的象棋残局。

但咱心里明白 :平台和司机互掰手腕,最后受累的还是乘客。

更离谱的是,这一切折腾下来,谁也没能赢。司机怨声四起,乘客无感甚至流失,平台也挺憋屈——这难道就是互联网下半场新物种的命运?

怎么破局?有聪明人提建议了:按需求区分订单呗,急着赶飞机、高铁的,接驾费用单列计入,司机跑得值;普通单多等几分钟,别让谁都白忙活。司机这头,超过三公里就给补贴,别把时间和车子都当空气。平台呢,不妨多下点功夫在区域调度上,别做大撒把,把远郊司机忽悠半天,大伙都不开心。

有人担心市场会萎缩,其实出行行业就是一口大锅,载体不断变花样,乘客讲究体验,司机重视辛苦付出,平台只有扮黑脸做平衡,少点一锤子买卖的思路,才能少掉点“出租车plus”这样的怪状。

你想,一群司机聊着聊着,居然开始怀念出租车那种“明明白白在点儿上,安安全全等客人”的调度系统,这说明什么?改革的尽头,就是一轮又一轮地回头找初心,重新搞平衡。

十五公里四十五分钟接驾,西安网约车为何越来越像出租车返祖进化-有驾

说到底,网约车这场新旧博弈,本质就是骑虎难下的江湖。乘客、司机、平台三个角色,谁也离不开谁。只要利益分配扭曲一点点,没人能独自吃香喝辣。该补贴的补贴、该优化的优化,大家摊开来说,总比一窝蜂吵成一锅粥强。

回头细想,今天的网约车,像出租车吗?有点像,却又不像。相似的是“空跑、派单、分区、人工轮候”,不一样的是信息流、算法流、补贴流,如今都被搅成一锅看不出底的浓汤。唯有制度创新、规则明确,才能让这口锅煮出来点人人能吃的“人间烟火”。

要是行业再不变,司机盼不到好日子,乘客也难捡便宜,平台说不准还独自围炉取暖,一地鸡毛。真心希望这场网约车plus的“出租车回魂夜”,赶紧剧终。

你怎么看现在的网约车:是进化,还是回头路?你有过类似“45分钟接驾”的经历吗?一起来聊聊你的辛酸,或说说奇葩派单,咱们评论区“老司机”集结!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