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便宜在前、贵在后”?聊聊你不知道的轮胎故事
你知道吗?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已经开始摸底了。一台续航里程七百公里,百公里加速三四秒的智能电动车,定价可能也就三十万出头,很多朋友都在感慨:这年头买车怎么不要太划算!但开个两三年下来,意见却逐渐分化:加电的确便宜,开车体验也超顺,但一些细节成本真的不省心。一说到这,“换轮胎”估计是不少车主绕不过去的一个吐槽点。
拿我来说吧,我现在手上就有两台新能源汽车,其中一台是理想L8。咱先不说这车的驾驶感多顺滑,也不聊它堪比高配智能手机的车机系统,光冲着它那些个20寸大轮胎,宽度255毫米,还是主推静音和低滚阻的米其林轮胎,每条官网售价就在2500块左右。四条换一圈,不就小一万块没了!要是换车里的别人推荐的低质量便宜胎,那驾感续航分分钟下滑,得不偿失。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的轮胎尽是这些价格高昂的货?
别怪轮胎贵,这锅和“电动车体格差”有关系
先说说我们电动车的车重。很多车主没仔细留意,其实因为搭载了大容量的动力电池,电动车的体重一般都飙高。尤其是各大厂家热衷推中大型SUV的现状下,随随便便就能达2吨、2.5吨以上。而大家一起开玩笑说,这车分量“有安全感”,也要有相应代价的。车重直接让刹车距离增长,也会更快磨损车辆底盘、刹车系统和轮胎。轮胎在承受力和黏性方面的规格,就得拉高一个等级。
而且还有个现实:电动车的动力响应实在太快了,踩油门(电门)的瞬间,车就能从静止化身“猎豹”飞出去。这种高扭矩爆发的推背感,体验固然绝了,但轮胎却活生生当了车主炫酷驾驶的“耐磨牺牲品”。和咱们用鞋折换个角度想吧:没事儿穿个帆布鞋跑个步还行,但你要比赛马拉松,可就得掏腰包买顶级跑鞋,光便宜不行,撑不了多久。
敲黑板:轮胎影响的还有舒适度和“那坨刺客”
轮胎的高价不仅是因为用料多硬,更多是因为电动车的“静音式舒适性”让设计师们没法偷懒。普通燃油车会因为发动机运作发出的噪声掩盖住不少外界的声音,但电动车就不行,压马路的时候完全是“悄无声息”。刹车时,耳朵敏感的那一刹就只剩下风声和轮胎带来的路噪。为了保障安静,厂商一发狠,给你的车配上了全静音棉内衬和高质量的全功能胎。
再者,想必买新能源汽车的朋友都对续航颇为敏感。没办法,现在这“电量焦虑”就是现实,停车充电排队像在玩生存游戏,谁都希望多跑几公里不用折返。轮胎它对续航有不小影响,什么低滚阻、高抓地力的要求,在设计轮胎时都提升了高昂的技术门槛。这科研、供应链的成本,最后不就算到消费者头上了嘛。
换便宜胎,真能节省开销么?
前段时间,在保养时,我突然心血来潮,觉得原厂配的米其林太贵了,问修车小哥能不能换一款普通点的替代品。小哥笑着跟我解释了半天:“哥,您换是能换,我再给您建议一套便宜点的胎,但踩油门试两次您可能就后悔了”。他试讲得详细,便宜胎虽然看似也能装上,但轻则静音效果变差,开起来你得忍受路噪轰鸣,重则还耽误续航,明明充了一百公里结果跑不到80公里,这谁能接受?不管咋说,用普通轮胎真不适合电动车,而“只能选贵的”的逻辑也就说得通了。
有朋友会吐槽,这是不是厂商故意的?让车主没别的选项,只能继续买他们高价的东西。这话虽然听着气愤,但背后主要还是技术发展的现实问题。新能源汽车如今拼配置、拼续航、拼智能化,但维持这些“亮眼效果”,真的需要许多上下游成本攻克。甚至,我相信那些低挡轮胎做不到降赔续航劣化问题,闷声用广泛路线这些配件就是为性能打基础的。
如今汽车得到配置透明、价格也是层层公开,尽是是发展的前代,自己觉得最沉得同价下逐步不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