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每一次去加油站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割肉”,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买车时,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的比亚迪。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比亚迪的车,网上夸得天花乱坠,但真正开个三五年下来,实际体验到底怎么样?
它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省钱、那么好开吗?
还是说,那些光鲜的优点背后,也藏着一些让人头疼的烦恼?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那些开了好几年的比亚迪老车主们,他们用真金白银和宝贵时间换来的最真实的用车感受。
要说比亚迪最能打动普通家庭用户的点,那毫无疑问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性。
省钱,是绝大多数车主选择它的首要原因,这一点在混动车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位开了五年比亚迪汉DM的车主给我们算了一笔详细的账,他的车在日常使用中,即便是在需要发动机介入的混动模式下,百公里综合油耗也基本能稳定在4升左右。
按照现在的油价来计算,折合下来每公里的花费也就三毛多钱。
这和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轿车动辄七八毛甚至一块钱一公里的成本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更关键的是,这位车主家里可以安装充电桩,平时上下班通勤,完全可以用纯电模式解决。
他算过,每个月花在充电上的电费还不到二百块钱,五年下来,光是油钱这一项,就扎扎实实地省出了三万多块。
这笔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论是用来改善生活,还是作为一笔应急储备,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这种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在营运车辆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一位开出租车的师傅,半年前把他的老伙伴换成了一台驱逐舰05。
对于他们这些整天在路上跑的人来说,成本就是利润。
换车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
在市区里接单,基本全程用电,算上充电站的服务费,平均每公里的成本竟然不到一毛钱。
他给我们看他的记账本,以前开燃油车,每个月光油费支出就得三千块上下,现在这笔开销直接减少了两千多。
省下来的就是纯赚的。
而且,乘客的反馈也很好,都说这车起步平顺,车内安静,没有了发动机的噪音和抖动,乘坐体验比以前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甚至有车主开玩笑说,晚上用谷电充电,充满一次还不到七块钱,这电费比在市中心停一个小时车都便宜。
这种极致的性价比,是传统燃油车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它直接击中了消费者最朴素的需求: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除了省钱这个最直观的好处,比亚迪在驾驶体验和配置方面,也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惊喜。
过去很多人对国产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的印象还停留在“代步工具”的层面,认为它们和性能、操控不沾边。
但实际情况是,比亚迪的车主们几乎没有人抱怨过动力问题。
得益于电动机的物理特性,它的动力响应非常直接,踩下加速踏板的瞬间,动力就能毫无延迟地输出,那种强烈的推背感,尤其是在红绿灯起步或者需要快速并线的时候,能给人极大的信心。
很多车主都表示,在市区里开车,那种“秒杀”旁边燃油车的感觉非常过瘾。
即便是像汉DM这样的混动车型,在高速上需要超车时,发动机和电机会协同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储备,整个过程非常平稳、利落。
而在纯电模式下,车内又会变得异常安静,只能听到轻微的风声和轮胎滚动的声音,这种静谧性带来的高级感,是以往在同价位的燃油车上很难体验到的。
配置的丰富程度,更是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一大“杀手锏”。
早在五年前,当时的老款比亚迪汉,就已经标配了像座椅通风、L2级别智能辅助驾驶这样的功能。
在那个时候,这些配置往往只出现在豪华品牌或者合资品牌的高配甚至顶配车型上。
而现在的新款车型,更是把技术配置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能够提升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的云辇智能底盘系统,以及反应更快、功能更多的5G智能车机。
很多车主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如果在合资品牌里寻找一台和自己比亚迪配置相当的车型,价格至少要贵上十万块。
这种“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的满足感,也是支撑比亚迪口碑的重要基石。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比亚迪也不例外。
当谈到缺点时,几乎所有车主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续航。
尤其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天,续航里程打折是所有新能源车都无法回避的硬伤。
一位老车主坦言,车上的续航显示,夏天看着是“欢乐表”,心里踏实,可一到冬天,就变成了“心电图”,看着就让人焦虑。
一台官方标称续航600公里的车,在冬天零下的气温里,只要打开暖风,实际能跑过400公里就已经算是表现不错了。
这就意味着,如果要跑长途,必须提前把沿途的充电站规划得清清楚楚,开车时眼睛还得时不时地瞟着电量,生怕车子被撂在半路上。
早些年,充电的体验更是折磨人。
充电桩数量少,布局不合理,好不容易找到了,还可能遇到充电桩损坏、或者被燃油车占位的情况,充一次电动辄几个小时的等待,足以消磨掉所有的驾驶乐趣。
虽然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率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快充技术也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化学活性降低这个根本性的物理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此外,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也依然存在,比如混动车型在电量不足、发动机介入的瞬间,偶尔还是能感觉到一丝轻微的抖动;纯电模式下,当电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为了保护电池,车辆的动力输出会明显变弱。
这些问题虽然相比早期的技术已经优化了很多,但对于追求完美体验的用户来说,依然是需要适应和接受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