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

莫斯科的街头,有点不一样了。

过去一水的欧洲车、日韩车,如今正悄悄被中国车占领。

满大街跑的,从长城、奇瑞,到理想、极氪,中国汽车的存在感,前所未有的强。

这故事得从欧洲品牌自己“作死”说起。他们一撤,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有驾

中国车企的嗅觉那叫一个灵敏,猛地就扑了上去。

想当初2021年,中国车在俄罗斯的份额才5%出头。

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直接干到了50%以上。

2024年简直是狂欢,全年卖了128万辆,市场份额一度冲到60%。

奇瑞一年卖32.5万辆,长城22.9万辆,吉利也拿下了19.8万辆。

这增长,简直跟开了挂一样。

然而,今年的画风,突然就变了。

才5个月,出口量暴跌了快六成,市场份额也掉回了55%。

这场冰与火之歌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西伯利亚的下马威

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有驾

说实话,中国车能火,纯粹是捡了个漏。

2022年人家一走,我们顺势补位,价格便宜配置又高,俄罗斯老铁当然喜欢。

可谁也没想到,俄罗斯的冬天,会成为中国车的“照妖镜”。

零下几十度,甚至零下71℃,那不是开玩笑的。

很多车直接被冻傻了,发动机打不着火,电子设备集体罢工。

当地冬天除雪用的融雪盐,腐蚀性极强,简直是铁皮的噩梦。

有懂行的人说,这跟用料有关系。

德系车的车身镀锌层,普遍有0.5毫米厚。

我们有些车呢?才0.2毫米,这怎么扛得住?

发动机更是重灾区,欧美车在俄罗斯跑十年没问题。

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有驾

有的中国车,开个五到七年就得大修,零件寿命直接腰斩。

这不是说我们的车不行,是根本没摸透人家的“脾气”。

专门给寒带用的加热系统功率不够,机油也没换成耐低温的。

这些细节上的短板,严重砸了自己的口碑。

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抱怨得最狠,说有的车跑15万公里就得报废,十辆里有七辆变速箱出过毛病。

修车修到地老天荒

技术上的问题还能忍,但售后服务和供应链的崩溃,才是真的让人绝望。

车一旦出了毛病,那麻烦才刚刚开始。

在俄罗斯那些偏远地方,想修个车比登天还难。

维修点少得可怜,零件更是缺得离谱。

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有驾

等一个零件从中国漂洋过海运过来,几个月就过去了,车主只能干瞪眼。

经销商们也是一肚子苦水。

有些品牌的保修索赔率,竟然高达50%,意味着卖出去两台就有一台要回来返修。

经销商天天忙着擦屁股,头都大了。

这种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整个销售网络的崩溃。

光是今年第一季度,全俄罗斯就有213家中国品牌的展厅关门大吉。

售后网点非但没增加,反而在不断萎缩。

至于那些通过“平行进口”买车的倒霉蛋,车坏了更是哭都没地方哭。

蜜月期结束了

如果说极寒天气是“天灾”,那俄罗斯政府的政策收紧,就是“人祸”了。

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有驾

莫斯科显然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商品倾销地,人家有自己的小算盘。

最狠的一招,就是疯狂提高“报废税”。

今年一季度,进口车的报废税已经涨到了66.7万卢布,比去年翻了一番。

而且这税,未来还要年年涨,一直涨到2030年。

这一刀砍下来,中国进口车的成本立刻飙升,售价普遍涨了10%到15%。

那点价格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除了加税,认证门槛也高了。

以前一些车企想走捷径,把新车当中古车绕道中亚卖过去。

现在这条路也被堵死了,想进来?必须把税费都补齐。

俄罗斯工贸部曾公开批评,说部分中国车碰撞保护不行,噪音还超标。

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有驾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别光想着卖车,要玩,就得在俄罗斯本地建厂造车。

笔者以为

眼下这一幕,总觉得在哪儿见过。

这不就是当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翻版吗?

靠着便宜,我们一度占了越南80%的市场,何等风光。

结果呢?自己人跟自己人打价格战,质量、售后一塌糊涂。

最后被人家日本品牌,靠着过硬的质量和服务,打得落花流水,份额跌到不足5%。

历史的教训,难道真的忘了?

更何况,竞争对手们可都盯着呢。

俄罗斯政策增压,中国汽车遭遇严冬挑战,本土化策略或是破解之道-有驾

现代、起亚正忙着回购工厂,大众也在想办法回来,美日品牌都在偷偷布局。

俄罗斯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款机”,它更像一块“试金石”。

能不能在极寒环境下把防腐、性能、电池这些硬骨头啃下来?

这些经验,如果能在俄罗斯跑通,将来去闯标准更严苛的欧美市场,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是时候该醒醒了。

别再内耗了,学学人家日系车企的“抱团取暖”。

从“短期占位”到“长期扎根”,这条路不好走,但必须走。

蹲下来,真正搞懂这个市场,建立起一个能活下去的模式。

挑战很大,但机会,也藏在其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