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亏十万新势力是赌死路还是赢未来

最近有个“吓人”的数据在汽车圈里疯传:有些新势力造车企业,单车毛利率是负的,甚至有的每卖一辆车亏十几万。十几万!正常人可能会想,这还能活?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不就是硬生生把自己往坑里填吗?更绝的是,这些企业居然还能继续融资,市值还挺高。很多人看完都直摇头,说什么“击鼓传花”“资本骗局”。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把账算清楚。以某新势力品牌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它的单车毛利率是负的——大约负15%。也就是说,它卖一辆车,直接赔掉的成本是车价的15%。如果一辆车卖30万,那这一卖就亏了4.5万。再加上运营成本(比如门店租金、人员工资、售后服务),保守估算,实际亏损可能超过10万一辆。听起来确实挺离谱,但问题是,这些企业的营收却在年年增长,销量也在稳步攀升。比如2022年某新势力卖了10万辆车,2023年直接冲上20万辆,翻了一倍。怎么回事?赔钱生意还能越做越大?这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这些企业纯粹在烧钱“赌明天”。

卖车亏十万新势力是赌死路还是赢未来-有驾

但往细了拆,就能发现这里头其实没那么简单。首先,单车毛利率低甚至为负,确实看着吓人,但它并不等于“每卖一辆车都在纯亏”。这里头的账需要分开看。毛利率里,车企会算上研发费用摊销。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前期投了大量钱开发新车,或者研发新技术,这部分成本会分摊到每辆车里。如果一个企业研发投入高,那它的毛利率自然会被拉低,甚至变负。但这些投入并不是“无底洞”,它是有回报周期的。比如某新势力2023年的研发费用达到了70亿元,占总营收的20%以上,是传统车企的几倍。也就是说,这家公司不仅在卖车,还在“投资未来”。从这个角度看,毛利率负的背后,其实是高研发投入带来的短期阵痛。

卖车亏十万新势力是赌死路还是赢未来-有驾

再说营收结构。很多新势力的营收并不只靠卖车,还包括配套服务、软件订阅、充电网络运营等。比如某家企业,它的高配车型附带自动驾驶功能,但这部分是按订阅收费的,卖车的时候并不算进收入里,但后续可以长期产生利润。传统车企也在学这个路子,但新势力起步就把这块排进了商业模式里。换句话说,单车亏损并不等于整个企业在亏损,很多收入其实是“后置”的,只不过短期内被毛利率掩盖了。

卖车亏十万新势力是赌死路还是赢未来-有驾

那是不是就说明问题不大?也不是。行业里确实有些企业在“乱花钱”。比如有些新势力在营销上砸钱,远超过研发投入,甚至单车销售费用比研发还高。这种玩法确实危险,因为它消耗的是企业的现金流,一旦融资断了,就很难撑下去。但大部分头部新势力,其实并没有这么随意花钱。他们的烧钱更多是战略性的,比如扩展生产线、布局海外市场、建充电网络。这些动作短期看是亏钱的,但如果能形成规模效应,长期是有赚钱可能的。

接下来我们再对比一下同行。传统车企其实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回头看二三十年前的丰田、本田,刚开始搞混动技术的时候,也是一边亏一边卖。研发成本高,供应链不成熟,但它们熬过来了。再看特斯拉,前几年也是负毛利、高亏损,甚至在2018年差点现金流断裂,但现在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盈利。新势力的这些“吓人账面”,放在整个行业发展周期里,其实并不是特例,而是成长阶段的一部分。

卖车亏十万新势力是赌死路还是赢未来-有驾

不过,这不代表所有新势力都能熬过去。车企终究要回归赚钱的基本盘,不能永远靠融资续命。那些毛利低、研发也投入低的企业,风险会更高,因为它们缺乏“翻盘的技术底牌”。而毛利为负但研发高、产品力强的企业,反而可能因为技术积累和品牌效应,在未来几年实现盈利拐点。

卖车亏十万新势力是赌死路还是赢未来-有驾

所以,看到那些“卖一辆亏十几万”的消息,咱们不用一刀切地觉得它有问题。关键是看它的钱花在哪了,是在布局未来,还是填补当下的窟窿。行业里有句话,造车是个“十年活儿”。现在这些新势力的确账面不好看,但它们能走多远,最终还是看它们能不能熬过“烧钱期”,走进“规模盈利期”。

总结一下,这些数据看着吓人,但其实拆开看逻辑还挺清晰的。要紧盯的不是亏损数字本身,而是企业的战略方向。有人乱花钱,也有人抓机会。十几年前,没多少人相信特斯拉能成功,今天又有多少人相信这些新势力能活下来?行业的规则一直没变,能跑得远的,永远是那个在烧钱时还想着怎么赚钱的企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