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看到汽车领域的各种数据榜单,我都忍不住想问一句:“这可光是拼销量,还是另有门道?”问界这回8月城市销量榜一公布,好家伙——深圳2040多台,硬生生比成都超出几十台,成了“冠军”;广州虽说只排老三,可人家单店效率直接干到了82辆,成了“效率之王”,这不得让人琢磨琢磨?
咱们不妨先想想,这卖的到底是啥?一线城市全都挤在前五的位置,北上广深四兄弟集体发力,你说这是纯靠人口基数大、消费力强吗?肯定有这个原因,但我要再补一句,现在的大城市人看车选车,还真不只盯着便宜和炫酷。打引号的“故事”才是核心卖点——这车靠不靠谱,我开出去丢不丢人,背后有没有个大牌做靠山。
咱别绕弯子,问界和华为关系搁那儿摆着呢,这谁都知道。你说“爸爸”是谁,这事好像也明牌得很。华为技术、华为生态,再叠加个经常上新闻的“科技创新”光环,年轻人怎么可能不流口水?深圳本来就是拥抱新潮科技最快的地方,同时这帮人又识货,认准品牌,也喜欢新鲜玩意儿,问界有机会占住一线头把交椅真不算稀罕。
但深圳为什么能险胜成都?我觉得这背后还有个微妙的用户习惯问题。深圳人选车更偏理性,注重体验和技术含量,对智能系统要求高。而成都人民嘛,虽然消费力也不差,但更乐意为生活方式和整体感觉买单,他们更看重氛围。问界“科技+圈层”打起来,深圳比成都多卖几十辆也不是不可解释。就差那么一点点的城市偏好,可能就成就了这个冠军。
再说广州,你看表面好像只排第三,但人家每家门店能卖出82辆,这啥概念?简单算笔账,有些品牌一地开20家店,也未必能拼过人家广州三五家门店的产出。这就叫“以少胜多、精准收割”。我常琢磨,中国新势力品牌卖车,动不动就讲铺店、讲下沉、讲高密度,最后发现,其实“高效率门店”才是健康的商业模型。这种打法说白了就是不是你门店多你就牛,而是你门店能充分利用、精准转化,才真有价值。
还有,榜单里那些重庆、杭州这样的“新一线”紧随其后,也都能做到门店均销量超50台,这说明什么?说明问界在二三线城市也有一定渗透力,不是靠一线城市吃独食。网络上老有观点说国产高端新势力下沉难、卖不动,我觉得数字打了不少人的脸。你看问界的M9、M8销量节节上升,背后其实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大家现在买车靠的其实是三板斧:第一体验,第二体验,第三还是体验,然后就是有点品牌背书,心理就踏实。技术强,服务到位,系统同步好使,比啥口号都实在。
说到这儿,其实最值得嘀咕的就是问界为啥突然加速爆发?我琢磨着,赚的是华为的科技背书+自家产品扎实,而不是以前那种靠低价渗透市场那一套。中国新势力车企,太多一开始爱画大饼,讲生态讲未来规划,但真拿出手里的产品一对,好多要么做工拉胯,要么智能体验一团糟,消费者用脚投票,这事没啥道理好讲的。问界能突围,是因为给消费者传递了“你买这个,不光买辆车,是买一套生态、一种比肩世界大牌的体验”。以前你花30万、40万,心理都惦记着隔壁老外的牌子,“国产高端还不行”,结果问界几棒槌就把销量拉升了,证明这口气完全能咽下去。
有些人可能要说,这是不是科技信仰绑架消费?我建议各位别着急下结论,咱可以设问:车企能不能光靠情怀和技术光环长久驱动销量?我看未必。光“信仰充值”那一套,三个月新鲜,六个月用户开始鸡蛋里挑骨头。问界的持续卖点,还是本事本身。这年头,大家买系统、买智能、买互动体验,其实挑剔得很,用不爽就立刻社交媒体喷起来,“韭菜”不是那么好收割的。谁如果觉得有个技术爸爸就能永保销量高歌猛进,迟早翻车。
当然,我也好奇,下半年问界还能不能保持这么凶的增速。现在中国车市太卷了,一夜之间能出来三四款新车,每个都吹上天——但能被市场验证不是“买量”、不是临时拉动销售数字的,还得看市场的综合反应。再说,电动车门槛其实越来越低,不是谁有个屏、哪家配个芯片就能吓唬用户了。智能交互、辅助驾驶、品牌口碑得全拿到分,落地体验要跟广告说的一样,才有后续。就说问界M9那波,光有“销量破万”不算啥,得看回头客和口碑积累,毕竟大浪淘沙,流水账做营销一时爽、产品硬实力才能长久。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问界再牛,也不可能高枕无忧。华为和车企合作的故事里,一时红火不算啥,看的是能不能把模式走通。比如,三线以下城市,现在是局部爆发,离“全面收割”还有距离。还有用户年龄层、二次购车选择,是不是还能黏得住人?新势力品牌难就难在初期红利消耗太快,后续如何创新、如何维稳,这玩意一个疏忽就翻船。你看蔚来、小鹏,前几年风头多劲,稍微掉链子就被市场教育得明明白白,这里头就藏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这份榜单另一个信号是:“店均销售效率”正在变成行业新风向。过去商家动不动就讲自己的网点多大、门店多密,现在反倒拼单店作战力。广州现在是“效率之王”,等于给行业提了个醒:别净想着盖房子、抢地盘了,好好做产品、稳扎稳打才是王道。以后评判一个品牌牛不牛,就看门店能不能把“精准人群”聊到心坎里,把销路铺成稳稳细水长流的生意。
最后,我想说,今天消费者买车的逻辑已经变了,不是单纯买价格、买样子、买段子,是一揽子比拼。谁能把“技术+服务+体验”融到一起,谁才能在行业里长期走下去。问界这波的确算打了个漂亮仗,但前面没大山,也一直有新的竞争者冲出来。消费者的烦恼其实也是:选择太多,永远不放心——我们买的不只是车,是一种“未来感”,一种情感认同,和一种对自己消费决策的笃定。你说呢?对此你又怎么看?是不是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用自己的消费挑剔,逼着所有车企都加把劲儿?我还真期待,哪天有品牌不靠老爹、不拼情怀,单纯用产品力和用户体验杀出来,那才是真正的“效率之王”。
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一块儿聊聊,咱继续围观接下来的大戏——技术革命谁能真正笑到最后。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